陸港股市近期表現強勁,吸引外資再次關注中國市場。專家分析,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為國際投資者帶來機遇,但官方資本管制和政策風險高,使投資人難以完全信任,而中國大陸對開放市場准入政策承諾的實踐情況將成為關鍵。
米爾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亞洲峰會近日在新加坡舉行。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與創業學教授馬松表示,影響投資人情緒的最大風險是政策不確定性。外國投資者仍需要應對受到廣泛監管和政府干預的體系,且部分關鍵產業的市場准入和退出途徑規則不明確,這對追求長期投資策略的外國機構投資者來說並不合適。
資產管理公司Partners Capital合夥人Adam Watson指出,該機構對中國市場投資規模從2018年投資組合配置的8%左右降至2021年以來的3%左右,理由是政府對私營部門的干預更為積極,且中國股市在最近的反彈之前「缺乏引人注目的機會」。
回顧過去數年,中國大陸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內需消費乏力,以及中美緊張關係持續升溫等,陷入通縮危機,外國投資者撤出中國大陸的速度達到數十年來最快。Wind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的外國直接投資從2021年3,340億美元的峰值流入,暴跌至2024年將近1,540億美元流出。
在此背景下,中國大陸祭出政策「組合拳」吸引外資。得益於陸港股市近期強勁表現,外資出現回流中國趨勢,摩根士丹利公布最新報告顯示,9月外資淨流入中國股市規模達46億美元,創下自2024年11月以來單月最高。
馬松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考慮將資本回流中國大陸,政府有機會兌現其政策承諾並重建信心。中國大陸進一步開放市場准入、改善投資環境的措施,對於長期吸引外國投資者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