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陸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快速擴張,但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滑,加上部分專案債收益不及預期,導致部分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明顯攀升,甚至出現利息支付困難的情況,引起大陸高層關注。
第一財經報導,大陸財政部數據顯示,自2015年首次發行新增專項債以來,規模持續擴大。2025年新增發行規模預計達到人民幣(下同)4.4兆元,十年間增長近50倍。截至今年7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餘額約35.5兆元,占地方政府債務總額約67%。
近年來受土地市場低迷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2021年全國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以賣地收入為主)達9.4兆元,2024年已驟降至5.7兆元。今年前8個月再度下降至只剩2.35兆元。財政收入大減,部分地方債務壓力顯著加大。
據全國人大財經委公布的審計報告,多地專項債專案收益不及預期,甚至出現資金閒置現象。廣東省審計廳報告指出,某市3個專項債專案年度收益未達標,涉及6.6億元。山東省審計廳亦披露,35個專案建成後收益不足,涉及債券資金近50億元。
除了本金壓力,利息償付問題更加嚴峻。財政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地方政府債券利息支出達1.35兆元,占地方廣義財政收入比重約7.7%。部分省份已逼近或超過規定的10%警戒線,需啟動財政重整計畫。甚至還有西部欠發達市縣「連利息都付不起」,不得不依靠上級轉移支付或臨時資金調度。
針對地方償債壓力,儘管財政部允許地方發行再融資債券以「借新還舊」,但僅限於歸還到期專項債本金,利息支付不得依靠新債,必須動用財政收入。這一政策雖可適度緩解到期債務壓力,但無法根本解決利息負擔。
面對地方債積重難返,隨著全國人大的調查報告出爐,市場預期大陸政府可能加強地方債管理,包括嚴格項目審核、限制高風險地區新增債務、以及強化專項債資金使用監督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