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07陳碧芬/台北報導

黃齊元:建民間資金與公建橋梁

壯大資產管理 迎向黃金年代

image
藍濤亞洲董事長黃齊元。圖/本報資料照片

 藍濤亞洲董事長黃齊元指出,積極推動公共建設與升級基礎建設,是世界各國政府視為振興經濟、提升競爭力,甚至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政策。無論美國的基礎建設法案、歐洲的綠色新政,或亞洲新興國家的基建狂潮,皆展現一個明確趨勢:基礎建設不再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民間資金與政策協力的大舞台。

 黃齊元認為台灣同樣具備龐大的潛力。無論是交通運輸、能源轉型、智慧城市、甚至跨國基礎建設合作,都是未來十年最具戰略價值的產業。尤其在能源轉型、數位基礎建設與區域連結方面,民間參與將是成功的關鍵。

 舉例來說,國際間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是公建的主要資金來一。許多國家透過基建基金、基礎設施REITs、綠色債券等金融創新手段,吸引龐大的退休基金、保險資金與主權基金投入。如新加坡淡馬錫(Temasek)、印度國家基建基金(NIIF)、泰國TFFIF基建基金等,皆以公私協力(PPP)方式推動大型基礎設施,創造穩定回報並促進永續發展。

 相較於先進國家,台灣在公共建設融資與民間資金結合方面,十分不足,金融體系整備相對遲緩。黃齊元強調,台灣並非「沒有錢」,而是「有錢投不出去」。保險業資金總規模高達36兆元,投入基礎建設比例仍低。原因不在資金,而在制度。

 首先,適合投資的基礎建設項目不足。再生能源投資環境不佳,近年綠電領域爆發多起弊案,加上早期太陽能專案品質不良、颱風破壞嚴重,導致社會信任下降、投資意願停滯。

 其次,離岸風力發電雖曾吸引外資熱潮,但早期過度強調「國產化比例」,許多外資最終選擇撤離,即使政策調整,市場信心仍待恢復。

 這些問題造成惡性循環:有資金的保險業找不到合格項目,真正需要資金的開發案又無法符合投資人要求。要讓龐大的保險資金投入基建,法規鬆綁是關鍵。目前法令限制保險公司對單一專案投資不得超過10%,導致投資難以形成規模。建議可逐步放寬至45%,讓保險資金能成為主力出資者。

 同時,政府應積極推動成立國家級私募股權基建基金,由公部門作為錨定投資人,吸引保險公司與外資共同參與,並透過專業PE團隊進行項目篩選與管理,提升投資效率與透明度。

 他也點出解開再生能源困境的重要性。「海洋能」與「地熱發電」為未來可探索的新方向,具高潛能與長期穩定收益的特質,符合保險與長期基金的投資屬性。若能以PPP模式結合民間技術與資金,有機會複製離岸風電初期的成功,重建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