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07社論

鏟子超人對台灣社會經濟韌性的啟示

image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光復市區,全台「鏟子超人」與物資全面動員,展現台灣不同面向的無形資本。圖/本報資料照片

 馬太鞍溪的堰塞湖決堤釀成大災,學界在決堤前的快速支援,全台「鏟子超人」與物資全面動員,展現了台灣不同面向的無形資本,除了減災,也讓災區更快速的復原。這是台灣經濟社會韌性的展現。學術界展現的是專業模擬分析的學術資本,鏟子超人與物資的動員,展現的是台灣的社會資本。或許後續確有必要完善因應複合式災害的法制,但是面對諸多新興挑戰,如何強化台灣社會經濟韌性的「無形資本」,更需要政策的關注。

 學術界能快速的發揮專業能力進行模擬,背後有兩個必要關鍵因素,一是政府長期提供的研究計畫機會,特別是從學術基礎研究,延伸到能夠解決實務上待解的研究問題;這次幾個提供堰塞湖決堤水文及流量模擬的團隊,多擁有政府提供長期協助解決第一線實務議題的研究經驗,累積的經驗形成一種學術資本,即時發揮功能,提供不同面向考量的意見。二是政府部門日常建立起蒐集數據資料的能量,媒體報導,學界進行模擬期間,不同部會共享相關的足量數據集合,讓學界對於水文及流量的模擬,得以順利進行,這是實證數據驅動決策的具體展現。

 台灣的鏟子超人與物資的動員,多年前日本311地震時,就具體展現在國際社會前,這次鏟子超人的號召,更是在數位社群訊息流通下,迅速的全面動員,速度遠快於政府的決策與指令,背後的原因,除「台灣最美風景是人」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多數人擁有強烈公共意識,帶動相互信任與合作,及台灣非常普及的數位應用環境。當然,這樣良善且有助於台灣社會韌性的社會資本,在近年詐騙事件層出不窮下,必須仔細地尋求源頭,從政策面維繫數位信任的環境。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在2000年以前,大致仰賴的是台灣以中小企業為出口主力,中小企業的靈活與韌性,協助台灣度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後來,隨著資通訊科技及數位網際網路的普及,台灣ICT產業出口不但成為主力且持續成長,近幾年半導體業更成為護國神山,協助度過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及新近的COVID-19疫情。這背後,大學部門各類基礎學術研究養成及工程訓練,加上許多優秀企業家的帶領與管理,形成產業聚落,持續投入研發經費,特別是全台產業研發前300大企業中,20年來超過三分之一是ICT產業的企業。許多民間企業所累積出來的產業與創新資本,成為這段期間維繫經濟韌性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面對國內外情勢轉變,台灣社會有許多新挑戰必須面對,除中國大陸的威脅、地震與強降雨所帶來災害,還有全球數位與AI普及應用下的挑戰與契機、中國大陸舉國體制科研與產業發展作為下,傳統產業供應鏈所面臨的轉型挑戰、川普關稅及科研布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人口高齡化與減少所帶來的缺工及缺人才、能源轉型等,更關鍵的是許多新挑戰同時出現,對台灣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與穩定產生交錯與複雜的影響。

 從學界以專業及數據提供多元模擬協助決策、鏟子超人的社會資本,及台灣中小企業及半導體的產業創新資本等成功經驗來看,面對當前複雜多元交錯的新挑戰,恐不能再僅是各種單點及短期的政策作為,而是各項政策都應標示出幾種維繫經濟社會韌性的無形資本,分析各項無形資本背後的根本影響因素,累積與開放相關實證數據資料,透過維繫、投資這些根本影響因素的政策策略思維,持續地提升這些無形資本,成為經濟社會韌性的基礎,引領台灣各界共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