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03張瑞益/台北報導

助美打造半導體聚落?業者:至少需觀察2年

image
圖為半導體產業晶圓示意圖。圖/美聯社

 行政院近日表示,台灣科學園區開發經驗具獨特性,雖不易在海外「複製貼上」,但台美政府合作為支點,協助美國打造產業聚落;對此,台灣半導體業界指出,這項政策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組方向一致,但要打造和台灣一樣高完整度的供應鏈難度太高,即使形成聚落,業者認為,真正落地關鍵仍在「需求量」與「時間」,業者估計供應鏈是否大舉赴美建廠,仍需觀察2年左右時間。

 供應鏈觀察,台積電赴美建廠的第一波外溢效應,主要帶動「廠務與基礎設施」相關廠商前進,包括無塵室、機電、氣體與公用設施等;至於「生產設備廠」與「材料/耗材供應商」,目前多採「在美設置銷售與技術服務據點」的輕資產模式,先建立就近支援與維修能量,以對應早期產線導入與驗證需求。

 設備與材料業者坦言,是否規劃在美量產設廠,最大變數是需求規模與訂單能見度。若僅服務單一客戶或單一園區,投資回收期偏長、成本競爭力不足;只有等當地晶圓廠數量、先進製程節點與周邊封測產能逐步成形,供應鏈的「在地化經濟」才會出現。多數業者評估,至少還需觀察2~3年,待量體與配套明朗後,才會真正面對是否赴美建廠的決策點。

 產業界進一步指出,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之所以完整,靠的是40年的「工業生態系」的迭代累積,涵蓋上中下游廠商的密集分工、快速協作與即時交付能力;這不僅是廠房與機台的集合,更包含熟練的人才、嚴謹的供應品質、以及高效率的服務半徑。要在海外三到五年內重現同等效能,難度極高,需要長期政策延續與企業集體進駐的「臨界規模」。

 就產業步調來看,台積電亞利桑那新廠與後續擴產規劃推進,未來2、3年在地服務需求將持續增溫;若屆時美國境內能形成兩到三個具規模的半導體聚落,並串連先進封裝與測試量能,材料與設備在美製造的經濟門檻才可能被跨越。

 換言之,行政院倡議的「輸出台灣經驗」將有助縮短美國聚落成形時間,但產業端仍以「量體與配套」作為最後赴美建廠的決策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