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國內資產管理市場,引導資金參與公共建設成為重大商機。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尤昭文表示,藉由引導資金投入公建,將成為國內投信的新藍海,但他也強調,必須先提高市場機構資金參與初期開發的意願,才能深化資產管理業發展,搶占新的商機。
尤昭文認為,如何把資金導引到台灣實質建設,不應只是談最後端「REITs的穩定收息」,而是應解決前段開發最棘手的資金與人才問題,並提出可操作的商品設計思路。台灣的問題不是完全缺錢,而是市場資金不願意承擔前期長周期、高不確定性的風險,習慣追求短期安全與流動性,使得真正要「播種」並走完招商、興建到成熟維運這段的主體稀缺。政府與市場常把焦點放在已成熟可產生穩定現金流的REITs,但若沒有前端案源與風險承擔者,REITs只是一張空殼。
尤昭文指出,此時投信可扮演「橋梁」角色,透過第一階段由專責子公司或私募基金承擔前段開發與建置風險,吸引願意鎖定長期回報的機構資金;第二階段在資產產生穩定現金流、風險已被降低時,將資產轉換至公開或半公開的收入型商品(如REITs),把投資機會擴散給廣大投資人。這種「從高風險到低風險、從機構到大眾」的通道,才能活化資本形成鏈。
然而,台灣在推動基建投資時,投信公司雖可成立私募股權基金,專注於冷鏈、綠能、污水處理等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但在募資過程中,壽險、退休基金等長期資金往往卻以「缺乏歷史績效」為由裹足不前,資金端多只願意在資產現金流穩定後,透過REITs等工具進場,錯失前端高報酬機會,也讓新基金舉步維艱。
尤昭文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透過淡馬錫(Temasek)、GIC等主權基金,將外匯存底資金交由專業資產管理公司操作,由其開發商場、倉儲物流、基建項目,再以資產管理思維經營,形成正向循環。無論是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CIP,哥本哈根基建基金)在北歐深耕再生能源,或是BlackRock收購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GIP)打造基礎建設私募投資平台,都反映全球資產管理業已將基建與實質資產視為主流趨勢。
尤昭文強調,台灣資產管理產業必須深化,不能僅止於「壯大」。在市場資金高度集中於ETF的現況下,若無法拓展到基建、電信、數據中心、交通能源等實質資產領域,將難以追上國際資本市場的腳步。尤其是壽險與退休金等長期資金,更應承擔前端合理風險,進而分享相對優渥的報酬。台灣資產管理業如何突破資金瓶頸,推動另類資產投資,並借鏡新加坡、北歐等市場經驗,深化發展,才可望開創新的成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