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將協助打造「台灣模式」園區,目前台廠赴美投資仍以德州、亞利桑那為核心,但建廠成本動輒為台灣數倍,加上員工赴美簽證問題,業者壓力不小。供應鏈人士分析,半導體產業赴美應由上游矽晶圓與材料廠先行,如環球晶已赴德州設廠,化工廠長春與李長榮也宣布投資。至於設備廠,可能需待二至三年台積電美國產能逐步放大後才跟進設點。
組裝大廠鴻海、廣達、緯創、英業達、緯穎等陸續前進美國。鴻海近年大舉加碼布局,透過子公司在德州購入土地與廠房,擴充AI伺服器產線,並強化電動車事業,同時取得北美子公司半數股權,外界認為鴻海正與台積電、輝達串聯,打造「AI鐵三角」,美國市場角色再升級。
廣達持續擴充美國廠房與設備,旗下QMN公司進行租賃改良及增購新產能,提升伺服器與AI系統產能,今年來持續投資美國,涵蓋加州與田納西州等據點。緯創積極加碼北美,計畫增資美國子公司與擴廠,並擴充美國與墨西哥事業,聚焦AI伺服器新產能布局。
電源廠選擇「揪團西進」。台達電美國業務占整體營收逾三分之一,持續加碼德州、底特律布局。光寶科計畫斥資20至30億元,一次買下比現有德州廠規模大4倍土地,作未來十年製造據點,廣邀機殼沖壓、滑軌、電池模組與包材等上游供應鏈一同落腳。
業界指出,供應鏈將隨台積電美國產能逐步擴張而分批進駐,非一次全面西進。此舉有助分散資金與風險壓力,但也意味台灣供應鏈在美國成形時間拉長,恐影響聚落生態系完整度。
至於業者曾提出應向美方爭取進口原料、設施設備關稅豁免,尤其是在德州及亞利桑那等州。相關人士說,台灣科學園區打造半導體產業生態系,政府設有保稅倉庫,也提供土地、水電等資源供應,但美方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獨立運作,能做到什麼程度不得而知,至於租稅優惠方面,因大而美法案,不太可能額外再對台業者提供特別租稅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