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一紙行政命令將H-1B工作簽證費用拉高至十萬美元,一筆畫下人才流動的門檻,國際人才版圖正悄然重繪,中國大陸立即開出K簽搶人,在此關鍵時刻,台灣同處一個難得的歷史轉折點上,有機會利用國際人才扭轉產業結構失衡、並補足少子化衝擊長期產業短板的戰略窗口。
人才流動是產業興衰的分水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美國透過「迴紋針行動」等計劃大量吸納德國火箭專家、物理學家與工程師,這批頂尖人才奠定美國太空計劃基礎,更催生戰後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台灣也是這個模式的受益者,1950-1970年代大批留美學子回台,帶回前瞻技術與管理知識,成為工研院、竹科乃至整個高科技產業基石。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初,也是引進港台日韓資金、技術與人才經驗,成功打造全球製造工廠。這些歷史經驗可見,人才軟實力會流動,相較之下最好的舞台,就會吸引人才用腳投票,打造未來。
台灣過去三十年成就全球稱羨的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鏈,從晶圓代工到系統組裝,形成密不可分的硬體生態系,然過度集中單一產業風險也逐漸浮現。當半導體成為台灣經濟命脈,形同已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讓人想起1980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家電產業如日中天,Sony、Panasonic、Sharp等品牌席捲全球,但專注既有優勢產業,反讓日本錯失個人電腦、網路經濟崛起,最終陷入失落二十年。
AI浪潮恰巧給台灣一個重要提醒!台灣之所以能在生成式AI時代快速取得市場份額,因過去在PC、伺服器、網通時代已積蓄技術能量,練好功夫。如果我們想要在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保持競爭力,現在就必須開始為尚未到來的產業發展做預判準備。
台灣擁有世界級硬體製造能力,卻缺乏產品規劃、軟體開發的深厚底蘊。無論是作業系統、資料庫、開發工具,還是前端應用、雲端服務、演算法,台灣始終處於追趕者的位置。可以看出產業生態、教育系統、資本市場長期向硬體傾斜的結果,要改變這個結構性問題,需要外來和尚助攻,若長期於矽谷、西雅圖等地發展的軟體高手,一旦逆行回到國際市場上,這何嘗不是台灣出手積極爭取的好機會。
中國推出K簽證,針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年輕畢業生,不需要事先取得工作邀請就能入境、居留與就業。韓國、德國、紐西蘭今年也都有放寬簽證規定的調整。全球主要經濟體都看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都在竭盡所能地吸引那些原本打算留在美國的頂尖人才。
台灣也有很多優勢,例如完整的產業鏈可以讓創業者快速實現想法,有相對友善的生活環境和醫療體系,有華語文化圈的親近感,以及自由的社會氛圍,但這些優勢如果沒有配套政策來放大,就只能停留在潛力層次,呼籲政府應拿出魄力,設計出真正有吸引力的人才簽證方案,不僅要在居留條件上有突破,更要在創業環境、稅務優惠、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等配套措施上下功夫。
此外,產業界也應轉變心態,不要把國際人才當成臨時救火隊,而是真正融入企業文化,給予發展空間與舞台,學術界更要鬆綁聘任制度,讓國際級的研究人才願意長期留在台灣。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句戰後嬰兒潮的流行語,反映當時青年學子夢想與目標,現在,台灣如果能透過這波人才紅利,引進有國際視野的創業者,帶動本土軟體產業、網路服務、AI應用的發展,台灣就有機會在下一個十年建立起更平衡的產業結構,這更是在現有硬體優勢上,延伸發展軟硬整合的新競爭力。
當台灣不再只是客戶設計圖紙上的協力代工廠,而是能夠從概念、設計、開發到製造一條龍整合的創新中心,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置,就會從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