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01王淑以/新聞分析

川普2.0效應 考驗海空運調度能力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的一連串政策,掀起全球最大的地緣政治不確定因子。從再度祭出對中國的高額關稅,到拋出H1B專業技術工作簽證收費高達10萬美元的政策,川普推動多項美國優先政策,直接牽動供應鏈轉移與人才流動,也推升跨國企業成本壓力,對做為企業「人流物流」後盾的全球航空與海運產業而言,這場震盪已是進行式,以靈活調整因應變化。

川普加碼關稅,打擊中國高科技產品輸美,同時藉由簽證門檻抑制亞洲專業人才赴美,等於在「產能」與「人力」兩端同時設限。這將推動更多製造與研發留在亞洲本地,尤其越南、泰國、印尼與印度,成為新投資重鎮。結果不僅影響產業選址,也改變物流走向。在全球局勢快速變動下,海運業者的挑戰不再只是單一航線的調度,而是整個營運版圖的再平衡。

中美對抗延長戰線,讓航商必須思考:如何在維持美線、歐線運能的同時,打造新的成長營運亮點。全球貨櫃運輸量健康成長,美國市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長榮海運採取多元化策略,正是看到潛在市場正在發光,包括有中南美、東亞近洋及印度市場,積極靈活將運力轉移上述的市場。

在航空部分,美國市場需求雖大,但簽證限制與經濟摩擦會降低人才與貨物流動,亞洲區內及跨太平洋航線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物流上,長榮航空、華航積極強化東南亞航點,並將北美航網與東協貨源結合;人流上,在美國工作外籍人數最多是印度人,將會受到衝擊,但台灣航空公司並未經營印度航線,反而是國泰航空及新加坡航空可能受到影響。

總體而言,川普美國優先政策已成為地緣政治的最大變數,不論是關稅、H1B簽證,還是外交衝突,任何新政策都可能改變企業決策與物流模式。供應鏈南移與優秀人才赴美國困難度高將是長趨勢,無論是航空公司調整航點、海運公司靈活轉移運力,都是在川普效應下的共同命題,考驗企業如何把風險轉化為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