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最新專訪中,深度剖析輝達供應鏈戰略布局對維持市場領導地位的關鍵。他強調,輝達建立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供應鏈優勢,這不僅是技術領先,更在於對整體供應鏈深度掌控。黃仁勳透露,在啟動數千億美元AI基礎建設前,在一年前就必須啟動供應鏈產能,其中包含晶圓投片及記憶體採購。
給予供應鏈足夠長的訂單能見度。黃仁勳指出,隨著年度發表新晶片的節奏周期,晶圓和記憶體的需求已達到數千億美元,他更強調,已經徹底優化從晶圓投片、CoWoS封裝到HBM記憶體的整條供應鏈。並隨時可以做到產能翻倍。
幕後最大功臣為台積電莫屬。驗證台積電先進封裝技術暨服務副總何軍先前所述,AI產品迭代時間縮短,先進封裝交期從七季壓縮至三季,甚至在研發階段,就開始下單拉機台,唯有與在地化設備生態系統,進行協同設計,才有辦法完成終端需求。
輝達帶起產業鏈快速升級,已在眾多台廠業者產生質變,如台積電合組3D IC聯盟,加速設備業者開發機台、減少改機台頻率,又或是如HVDC(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帶起電力革命,推動台達電、光寶科開始探討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元器件的採用。
黃仁勳表示,供應鏈願意為輝達預先投入數千億美元的產能建設,正是基於對公司交付能力和全球客戶網絡的信心。「他們相信輝達能夠順利交付全球客戶,因此願意啟動大規模產能投資。」
黃仁勳坦言,市場競爭比以往更加激烈,但進入門檻也史無前例地提高。「晶圓成本持續上升,除非進行極大規模的協同設計,否則無法實現」,他分析,競爭對手需要同時開發六、七顆晶片才能與輝達匹敵,這對技術能力和資金實力都提出極高要求。
面對ASIC(特殊應用積體電路)競爭,黃仁勳認為,當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客戶往往會選擇自建工具(customer-owned tooling)而非外包給ASIC供應商。「蘋果智慧手機晶片出貨量如此龐大,他們絕不會向ASIC廠商支付50%~60%的毛利率」,這觀點凸顯規模經濟對供應鏈控制權的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