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924社論

軟體產業要「做產品」 代工思維須打掉重練

image
「產品」軟體的開發成本雖高,但一旦產品成熟,將帶來穩定收入,逐步形成產業標準,這正是微軟、Google等巨頭能快速壯大的原因。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喊了多年要打造自己的軟體品牌,但除少數公司外,多數仍困在專案導向,難以形成國際級軟體巨擘。近期,數發部部長人事更迭,政策主軸延續,但針對產業發展,新任部長林宜敬期盼讓台灣軟體業能迅速擴大,直言關鍵在於「做產品」,這一席話可謂一針見血。

 這段期間,國家科技政策宣示導入智慧化應用,或講的高大上一點的百工百業都用AI,但常常聽到的是,這個機櫃是誰做的、裡面晶片是誰做的、系統是誰設計組裝的,鮮少注意到人機軟體介面,這就是問題所在。並非人才不足,而是產業模式與思維限制。

 專案模式對台灣企業並不陌生,透過承接政府標案、客戶委託開發,帶來穩定現金流,是許多新創與中小型軟體公司存活的方式。但,專案本質是「一次性收入」,每個客戶需求不同,開發成果通常難以複製,企業成長容易受限於工程師人數,缺乏規模經濟。

 這樣的模式雖能在台灣在地市場生存,但放眼國際,幾乎難有突破。畢竟,很難想像台灣公司能跑到日本、泰國或中南美洲,逐一接專案、為不同客戶量身打造系統。

 相對之下,「產品」軟體的開發成本雖高,但複製成本極低,幾近於零。一旦產品成熟,便能以同一套軟體服務無數客戶,帶來穩定的訂閱收入,逐步形成產業標準。這正是微軟、Google等巨頭能快速壯大的原因。

 屏除數據為王的大型雲端服務商,企業商用軟體商SAP算是龍頭,其草創由5位IBM工程師將企業財務軟體模組化,取代大量客製化。這樣的設計,不僅讓產品可複用,也確立了長期競爭力。

 台灣其實也非沒有軟體產業成功案例。過去趨勢科技專注資安產品,以國際市場為核心,成為全球領導廠商;訊連科技以影音軟體打進消費市場,還養出小金雞玩美移動成功在美國IPO;Appier更以AI行銷平台在日股上市,為台灣新創獨角獸案例。這些公司都印證,走產品路線,台灣軟體才有可能登上世界舞台。

 此外,還有不少台灣新創也以「專案養產品」起步。如91APP早期承接零售電商系統,逐步沉澱經驗,最後形成可複製的SaaS平台。這條路並非不可行,但關鍵在於能否真正轉型,而不是將專案程式碼換個包裝就稱為產品。

 然而,要從專案轉向產品,非單靠供應端的企業,問題也在需求端。如數發部新任部長林宜敬說的,台灣許多政府機構、大型企業仍習慣外包客製,每次都要求廠商改這個、重寫那個。言下之意,這樣的「消費習慣」,讓廠商難以投入長期產品研發,只能疲於奔命滿足客戶需求。

 諷刺的是,我們購買Google Workspace或微軟Office,卻不會要求對方重寫程式。這說明,國際產品我們接受標準化,但本土廠商卻被要求不斷客製化。若需求方心態不變,供應端也無法真正專注產品開發。

 因此,要推動產業升級,乃至國家數位轉型,除了企業本身的決心,還需要政府政策引導與市場教育。若政府能以採購政策帶頭支持本土產品,並協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將能大幅降低專案導向的風險。

 從台灣軟體產業的發展脈絡,專案是生存手段,但唯有產品才可能是未來。如果政府從政策面支持產品導向,企業敢承擔產品化的風險,市場願意接受標準化產品,不為了「客製而客製」,以台灣製造業幫國際大廠代工量能,或許「硬+軟」的系統級也可能是「產品」,仍有可能走出屬於自己的「SAP之路」。

 不諱言,業界對「做產品」有感之餘,大多覺得「好難」。問題是,我們要繼續替別人解題,還是要成為定義規則的人?「供應方跟需求方雙方都要做出改變」,這不僅是產業的選擇,更是國家在數位時代能否立足世界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