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拋出鬆綁家庭只要有一名12歲以下小孩,就能聘請家庭外籍幫傭的想法,引發年輕父母及托育團體熱議。勇於解決社會民生課題是好事,惟這是一項公共政策,應開放各界充分討論,研擬周延配套措施,才不致排擠失能、失智及高齡老人家庭聘請外籍幫傭的真正需求,對勞動力不足的嚴肅課題更要對症下藥。
賴總統拋出政策鬆綁的新亮點,主要是強調,目前規定三名6歲以下子女,或家中有四名以上12歲以下子女,其中二名6歲以下,才能聘請家庭外籍幫傭。總統認為,不一定要二個小孩,可以一個就好,也不一定要6歲以下,12歲以下也能聘請,如此才有利於釋出女性勞動力。
對此構想,支持方認為,家事有人幫忙,可助攻生第二胎,替代托嬰人力不足,或保母難尋等困境,多一個選擇,可讓年輕爸媽喘口氣。反對方則認為是錯誤解方,父母不會放心把小孩丟給外籍幫傭,一對一在家,自己白天去上班,一旦開放,將衝擊國內托育業,更不利親子關係正常發展。
此政策乍看之下,是希望釋出更多婦女勞動力回到市場,幫助職業婦女解決家事負擔繁重課題,放心到職場貢獻智慧和能力,以解決各行各業缺工課題。惟以下幾點必須慎思,避免造成本末倒置的後遺症。
第一、婦女勞動力提升是否是此一政策鬆綁首要目的?因為缺工,未來還可能缺料,連帶造成物價上漲,衍生更多經濟社會問題。2023年台灣女性勞參率接近52%,和各國比較,的確不如日韓星等鄰國。以年齡別來看,50歲以上快速下滑,明顯低於美、日、韓,尤其65歲以上,台灣僅約10%,日韓都有約2、30%。台灣平均女性勞動參與率和65歲以上參與率較各國低,是政府應正視課題。
第二、這項政策的鬆綁,短期對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補充整體勞動力雖有助益,惟可能僅針對高所得者及高生產力的女性族群較有誘因,因為聘僱外勞每月約3萬元的支出成本需自行負擔,所得平均在中位數以下的家庭無福消受,政策受惠者恐怕只是小眾而非普羅大眾,況且父母不能卸除對幼兒的教養責任。
第三、生一胎也可請外籍幫傭,只能作為補充性質家庭幫傭,減輕家事負擔,托育及早教制度才是根本之道。鬆綁照顧幼兒家庭幫傭和公共托育,可雙軌併行,但不能弱化現行公共托育必要性,不但不能弱化,還要更進一步擴大公共托育政策,由專業制度及人力照顧嬰幼兒才切中要害,符合年輕父母在職場安心工作,不會中途離開職場的關鍵。
第四、照顧老人請幫傭,和照顧孩童聘請外傭,總額並沒有鬆綁,若此一鬆綁措施,對照顧失能者、失智者家庭聘僱外籍幫傭產生排擠效應,甚至連仲介都傾向安排較輕鬆照顧孩童的家庭,恐增加更多高齡者家庭負擔。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及失能重大傷病者,迫切需要外籍幫傭照顧,政策配套必須周延,以免產生替代效果,引發更多社會問題。
鬆綁家庭幫傭至一個小孩,不過是為提升台灣勞動力跨出一小步,中長期來看,更應思考到延長退休年齡,延退已是少子化、老年化人口結構下的重大課題,亦是近幾年的全球各國的潮流趨勢,台灣勞動力嚴重不足,軍公教或勞工延退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治國政策應從大處著眼,不應著眼在略施小恩小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