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918社論

論台灣贏南韓的虛實-從出口及人均GDP雙贏談起

image
電子及資通創造可觀的出口,卻創造不多的就業機會,多數就業者都在疲弱的產業裡過日子。圖/中新社

最近不少數據出來,台灣紛紛超越南韓,8月出口585億美元高於南韓,為三十多年僅見。此外,今年人均GDP沒有意外也會贏南韓,這同樣是二十多年頭一回,接連捷報,可喜可賀。

然而,實情並沒有這麼好,今年1~8月出口成長高達29%,全是拜半導體、資通兩產業之賜。一旦排除這兩大產業,我們的出口1~8月只有1,114億美元,年增率也只有0.9%,馬上從繁榮落至低迷。也許有人會說這不錯呀,比去年同期已有成長,然而往前多看幾年,也許就不會這麼樂觀了。

 今年1~8月不含電子、資通的出口1,114億美元比前年(2023年)、大前年(2022年)、大大前年(2021年)的1~8月都來得低,甚至也比金融海嘯那一年(2008)1~8月的1,277億美元還低。這說明總出口成長率,如今已無法反映多數廠商的處境。我們姑且稱電子、資通以外的是傳統產業,官方所謂出口「步步高升」的這種愉悅,並沒有發生在傳統產業身上。

不要懷疑,如今電子(半導體)加上資通這兩類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已達72%,這是個驚人數字,說明只要電子、資通高唱凱歌,我們出口就會步步高升,至於24類貨品其餘22類的變化,在總出口裡已無足輕重。看總數,我們會很高興台灣超越南韓,但看各別產業,那就是另一番光景了,電子及資通創造可觀的出口,卻創造不多的就業機會,多數就業者都在疲弱的產業裡過日子。

除出口贏南韓,近日南韓媒體報導台灣今年人均GDP預測值38,066美元,超越南韓的37,430美元,這也讓人感到振奮,因為自2003年以來台灣始終不如南韓。然而,老實說,這也是虛幻的很,因為實力相差不多的兩國,人均GDP的輸贏常常取決匯率,匯率升值的一方就贏了,匯率貶值的一方就輸了,今年台灣能贏要感謝匯率,以去年平均匯率和今年8月比較,新台幣由32.108升值至30.179,而韓元反而由1,363貶至1,390,如此匯率,贏韓國,理之必然也。

回顧歷史,日本人均GDP早在1995年已達4.4萬美元,睥睨美歐,同年美國不過2.8萬美元,德國也只有3.2萬美元,這是「日本第一」的年代,曾幾何時,日圓過度升值使得日本出口受創,昔日風采盡失,晚近日圓貶值想力挽狂瀾,事與願違,非但未能促成出口擴張,反而使得人均GDP跌破4萬美元,30年來不進反退,匯率像魔術師一般的左右一國命運,何其可怕,必須小心。

 依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今年日本只有3.4萬美元,已低於南韓、台灣,日本30年來人均GDP變化說明了人均GDP虛幻得很,就算今年我們果然贏南韓,也沒有什麼好高興的。

 更何況,人均GDP距離一般民眾如此遙遠,真正與上班族有關的是GDP分配到受僱人員的比率有多少,遺憾的是,GDP分配到受僱人員報酬的比率已由1990年的51%降至如今的44%,這說明GDP的果實有更多是分配到金融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上了。如此人均GDP就算升到5萬美元、6萬美元,亦是一場夢幻,絲毫無助於改善國人工作貧窮的問題。

我們認為台灣出口、人均GDP贏南韓,彰顯我半導體產業的強大,值得自豪,然而從總體經濟而言,這卻也反映不均衡發展愈趨嚴重,府院當局非但不應以此自滿,反而要以此為警戒,想想資通、電子兩行業占出口高達七成,而這兩行業占總就業人口不到8%,贏者圈裡的人實在不多,能享受到GDP果實的人少之又少,如今高達七成的人領不到平均月薪,原因就出在這裡。

行政院去年提出均衡台灣,實施至今,所有指標卻愈來愈不均衡,再不以洪荒之力扭轉這個局面,如今一切超越南韓的歡呼,日後都將轉為工作貧窮的憤怒,笑聲也將變成淚水,主政者宜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