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對等關稅雖被美國聯邦上訴法院裁定不合法,但以川普的性格,這場關稅戰不會因此偃旗息鼓,日前勞動部公布無薪假人數直逼5,000人,創今年以來新高,說明20%的對等關稅已讓廠商開始吃不消了。
我國這些年對美出口依存度扶搖直上,今年以來對美依存度已接近3成,雖非全數出口都受影響,但3成也相當可觀,這就是對美依賴過高的副作用,反觀日、韓對美出口依存度只有20%,在這一波衝擊中自然較有談判籌碼。
以今年前七個月的統計,我們24類產品對美出口依存度逾20%的有機械、基本金屬、鞋帽等多項,逾30%者有家用電器、運輸工具,逾40%的有木製品、電機產品,逾50%的則是資通與視聽產品。總而言之,多數產品銷往美國的比率是高的。
以此而言,如果各業利潤率不高的話,加徵20%的關稅,對各業的影響當然是大的,雖然多數業者有7成市場不在美國,利潤不會因此全面遭到剝削,然而總獲利勢必降低,甚至利潤率已低的廠商將因此虧損。
據110年工商普查的資料,製造業利潤率只有11.7%,以電子零組件業(半導體)23.0%、化學材料業23.2%最高,非金屬礦物也有18.1%,其餘行業利率潤多在10%上下。這說明,隨著川普大幅加徵關稅,除了少數行業游刃有餘,多數廠商已然四面楚歌。
觀察資料我們會發現,那些游刃有餘的多屬大企業,他們的利潤率較高,而中小企業利潤率則偏低。同樣以110年工商普查的資料來觀察,化學材料業平均利潤率雖高達23.2%,但從業人員50~199人的企業利潤率只有10.1%,30~49人7.4%,5~29人者更只有6.0%。
再如,電子零組件業平均利潤率達23.0%,但同屬這個行業的中小企業就沒有那麼好了,50~199人的企業利潤率9.9%,30~49人也是9.9%,5~29人僅6.9%,中小企業處境之艱困,於此可知。多數人可能不知道,中小企業利潤率雖不及大企業,然而,他們創造了近7成的工作機會,一旦中小企業被川普擊垮,失業率會升至多高?將難以預測,但肯定是可怕的事。
新任經長龔明鑫連日訪視國內產業,表示傳統產業是台灣的根,政府會與企業站在一起。這樣的用心值得肯定,不過,除了宣示金融協助,雨天不收傘,呼籲立法院儘快通過特別預算以協助企業外,面對當前利潤率偏低的處境,尤其是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經濟部必須放寬視野,才能自對等關稅的泥淖中脫困。
如何改變企業低利潤率的處境?政府除了在金融政策、產業政策這兩個層面予以協助,貿易政策上也應予以放寬。意思是在國家安全無虞下,對於兩岸貿易的往來應給予業者最大的便利,須知,貿易政策的開放無需投入特別預算或金融協助,卻比什麼措施都有用。
以史為鏡,1990年代若沒有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何來投資帶動貿易?如果沒有投資帶動貿易,台灣豈能產業升級?而當年的開放政策只有三大原則,第一不危害國家安全,第二對國內產業無不良影響,第三有助於外銷競爭力提升,言簡意賅,卻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再如2008年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也是如此。
我們認為,政府不應陷入對等關稅的迷思,與其耗盡國家資源疲於應付川普,不如另闢活水泉源,一個更開放的兩岸貿易政策,才是解決當前企業困境的良策,如此既有助於利潤率的提高,又可以增加對美談判籌碼。這個政策思維的改變,無需花費半毛的預算,只在執政當局一念之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