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910何英煒/台北報導

MIC:人形機器人 工、商業先行

估2030年市場規模逾460億美元、出貨量逾百萬台

image
MIC估2030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逾460億美元、出貨量逾百萬台,主要應用集中於工業與商業。圖/中新社
MIC對於人形機器人市場的預估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9日舉辦研討會,聚焦人形機器人發展潛力與台廠商機,及AI Agent人機互動發展趨勢。MIC估2030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逾460億美元、出貨量逾百萬台,主要應用集中於工業與商業。

 MIC預期,2030年時,9成機器人主要應用場景在於工業與商業市場,屆時規模可高達415.2億美元,家用市場約有36.9億美元,其餘約9.2億美元。

 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分析,實體AI以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無人機的覆蓋應用最廣泛,其中人形是最理想的通用機器人形式。整體潛在市場從2025年即呈現成長態勢。

 MIC表示,人形機器人正邁入「第三代技術」的重要轉折期,亦即融合AI、多感測器與高自由度控制,使機器人能在開放且動態的真實環境中,處理更多元的任務。

 第三代智慧機器人將能在產業現場,解決以往難以自動化的複雜作業,例如工業與物流中的最終組裝環節,而過去較少應用的領域,如建築、旅宿、餐飲等,也受惠於人形機器人導入,有機會提升自動化程度與服務價值。

 至於台灣業者在人形機器人熱潮的發展機會,MIC表示,台灣上游核心零組件深具國際競爭力,包含減速器、高扭矩馬達、驅動器等。中游AI晶片受機器人高階運算晶片需求拉動,帶動半導體與PCB產業發展。整機方面,廠商陸續發表人形機器人與機器狗,預計2026年展開場域驗證,而應用所需的技術,未來擬透過入股、併購或國際合作的方式,以補足缺口,未來如要進入試產、量產,需嵌入到國際生態系,並爭取制定標準機會。

 針對場域應用,可從台灣產業利基出發,如半導體無人智慧工廠、ICT製造業產業應用、照護或服務場域自動化等,如果在地驗證成功,之後可推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