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910陳碧芬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教授暨系主任丁宗蘇:從守護森林到引領永續的跨域實踐

發揮永續影響力系列報導

image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教授暨系主任丁宗蘇。圖/本報資料照片

身處於全國最多元、擁有領先人才的台灣大學,台大森林系有極佳的優勢與條件,以台灣廣袤的綠色疆域,作為長年教學暨研究的核心與基地。不同於十多年前,從事生物多樣性或野外工作的研究者,被視為社會邊緣人,自然保育總被視為是政府和學界的事,且森林的角色多數與木材栽培和收穫相關。而今,整體情勢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青蔥綠地被放入整體社會與地球環境的脈絡中,有系統地理解與制度治理,被賦予了更多元的意義,是陸域生態系的支柱,是碳循環的主要來源,也是人類社會與自然永續共存的關鍵。

 此外,隨著國際間對ESG、碳稅、永續報告的要求提升,企業積極面對永續議題。許多企業開始尋求森林系的合作,不僅在政策諮詢上尋求專業,也在永續管理上聘用畢業生,專責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同時,隨著科技進步,遙測、GIS、AI、大數據分析已被納入森林經營與保育管理。透過跨域工具,研究者能更精準地掌握森林的碳吸存狀態與生態變化,使永續治理不再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能具體實現。

 在全球脈絡下,永續有兩大關鍵方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UNFCCC)與維護生物多樣性(CBD)。這兩者在台灣的交集正是森林。森林既是碳匯的主要來源,也是多樣性保育的棲地,因此,台大森林系、包含台大的各個學院持續共同參與,結合生態、經濟、社會三重面向的行動方針,無論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碳吸存管理,或是森林經營模式的調整,都必須在不同層次間取得平衡。

 一如前述,過去學界對於森林的學研投入,政府是最重要的資源提供者,延續至今的永續利用、淨零碳排,台大森林系與政府合作推動三項重點計畫,包括:一、加強森林經營碳匯:透過林分調整與健康管理,提升吸碳效率。二、竹林經營碳匯:台灣竹林資源豐富,若能妥善管理,將成為新的碳收納利器。三、農業土壤碳匯:改善農地管理,把有機碳固定在土壤中。台大與環境部於2025年4月簽署「氣候行動與環境永續」合作備忘錄,期盼在碳匯與永續推動過程,建立穩定的合作架構。

 學研長期專案的核心場域是台大實驗林。實驗林超過三萬兩千公頃,相當於台灣國土的百分之一,並保存自日治時代建立的數十個永久樣區。這些樣區每五年調查一次,累積了一百多年的森林生長數據。從早期的木材研究,到今日的碳儲存分析,這些資料成為國際少見的長期觀測基礎,支撐了碳匯科學的發展。

 然而,台灣的碳匯經營仍面臨制度挑戰。自1980年代全面禁伐天然林後,林業發展幾乎只剩育林,木材收穫鏈條中斷,導致人工林過老、碳吸收效率下降,也造成木材高度依賴進口。在本土伐木業的復興倡議下,森林系提出的方向,是建立「森林—利用—碳儲存」的新循環,讓木材長期應用於家具或建材中,把碳固定下來,讓森林經濟與碳治理相互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