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910社論

從房地產政策調整看台灣經濟的問題

image
新青安貸款鬆綁,彰顯台灣經濟社會的多項問題。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近期引起討論最多的財經政策,應就是新青安貸款鬆綁、釋放出上千億元資金活水的新措施。一來央行理監事會議即將召開,房市管制是否鬆綁受到各界關心,二來這項新內閣改組以來最受關注的政策,不止於單純的房地產層面,其對台灣經濟社會的多項問題,提供了重新思考的機會。

 先從政策本身聚焦的青年貸款問題來看,這項一石兩鳥的政策,卻也有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實驗色彩。房價高漲向為年輕人民怨之首,政府處理上也格外小心翼翼,打著協助青年成家的旗號,讓壓抑已久的房地產有了舒緩空間的同時,也淡化對建商壓力讓步的色彩。事實上,在滿足年輕購屋族需求之際,此舉是否有助於房地產景氣復甦,或導致會房價高漲的現象捲土重來,都尚待檢驗也甚受關注。

 如所周知,央行連續祭出七道信用管制措施,跳上第一線推動打房,是因觀察到房價過度飆升的現象,但房地產之所以容易成為炒作對象,實由多項因素匯聚而成。一是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柢固,二是不動產價格易漲難跌的特性適合保值,成為資金避風港,三來貿易戰引起的供應鏈移轉,促發了台商鮭魚返鄉的資金大潮,四是台股指數長期處於高檔,投資部位須要另覓分散風險的管道。

 尤其後兩項因素,相當程度上反映台灣長期以來,並沒有重視發展多元化的投資市場,當市場資金寬鬆時,由於去化管道不多,一旦股市難以消化,大量資金除非到海外另覓投資機會,幾乎只剩下前進房市一途。透過金融市場豐富化對房市產生的分流效果,實有必要予以重視。

 其次,儘管打炒房為目前的政策,但如把時間拉長來看,政府對於房地產業發展的態度,多數時候是樂觀其成。原因在於,相較於其他產業,房地產業有著火車頭工業的特性,其成長不只獨善其身,還可以帶動百工百業一起壯大,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不容輕忽,尤其大環境欠佳時,透過房地產點火經濟的做法屢見不鮮。

 此時飽受美國新政干擾的台灣經濟,如果拿掉科技產業,大多數產業均經營的很辛苦,實施無薪假者有之,也陸續傳來部分公司打算結束營運的警訊。因此除了解燃眉之急的紓困政策,從提振景氣的觀點來看,適度透過房地產點火應是選項之一。

 此一政策的放寬,還凸顯出強化跨部會協調的重要。台灣對於房地產金融的管理頗為複雜,站在打炒房第一線的中央銀行,透過信用管制等方式遏止房價高升,銀行法的主管機關則是金管會,對房地產金融相關的法制規範很難置身事外。而負責執行新青安政策的公股行庫,則由財政部以大股東身分指揮調度。新青安政策鬆綁拉高到行政院層級宣布,從統合政策步調來看亦屬合理。

 更進一步說,值此國際經濟瞬息萬變的時刻,須透過跨部會處理的複雜事件,只會愈來愈多,行政院主導政策的力度也將持續加強。舉例來說,近日經濟部與勞動部對基本工資調整的看法,出現明顯的不同調;太陽能光電發展涉及到的環保爭議,在南台灣飽受颱風摧殘後也引起爭議。而涉及到台灣長遠發展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若要進入下一階段,勢必涉及到租稅政策調整和資金自由化,不同部會立場迥異,當然也只有行政院才能拍板定案。

 把觀察政策的角度拉高,新青安鬆綁所彰顯的問題,絕非青年住房這麼簡單。政府方面,面對日愈複雜的政經情勢,要構思有效率的跨部會整合機制;產業方面,房地產的火車頭功能在經濟低迷時更顯珍貴,也要想想發展下一個火車頭產業的可能性;市場方面,台灣人民辛苦打拚累積的豐厚財富,卻缺少足夠的金融商品予以吸納,資金返台後沒有足夠去化管道實在諷刺,益發凸顯科技產業之外,發展以金融為主服務業的急迫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