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近年快速躍升為全球企業經營的重要議題,與氣候變遷並列為永續發展的兩大核心。從國際永續評比指標到各類投資人關注焦點,企業能否正視生物多樣性,已不僅是環境責任,更是經營風險與競爭力的關鍵。
台灣雖地狹人稠,卻擁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許多動植物都是「台灣特有種」,其生存價值無可取代。而我們日常生活福祉,例如氣候、水患調節,也非常仰賴健全生態系所提供的功能,只是常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近年來,隨著國際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準則)框架推進,台灣也陸續出現關注生物多樣性議題的產業公會與交流平台,協助企業與國際接軌。這些平台不僅扮演資訊與標準轉譯的角色,也提供產業界資訊共享、資源連結與教育訓練,幫助企業從陌生走向實際行動。共同協力成為台灣企業加速跟上全球潮流的關鍵力量。
如「健康檢查」般持續追蹤管理
然而,企業如何落實生物多樣性,有幾大要項可以注意,第一步是「盤點」:場址是否位於生態熱點?開發是否影響特有種棲地?原料或能源是否直接或間接取用自然資源?這些問題都需要事先釐清。特別是兩大風險優先盤點:一是場址風險(據點與敏感棲地疊合);二是供應鏈與能源風險(原料與綠能亦可能帶來生態成本)。盤點只是起點,更重要的是建立「滾動調整機制」:定期更新資料,隨著棲地變化或政策更新修正作法,像健康檢查一樣持續追蹤,避免一次性投資就置之不理。
在行動策略上,「迴避-縮小-復原-補償」的順序是核心。先迴避生態敏感區,再縮小影響規模,能大幅降低後端復原與補償的不確定性與高昂成本。許多成功案例顯示,把前兩步做好,後續衝擊就能有效減少。
同時,企業應該理解「生態共融」不等於單向讓步,而是「融入與修復」:保留好的、修復壞的。許多開發場域原本已存在污染、外來種或農藥濫用問題,企業投入反而能扭轉現況,把場域變成生態改善的契機,而非破壞的起點。
規避「漂綠」 留意兩重點
但有兩大重點值得注意。第一,綠化≠生態。單純種幾排觀賞樹並不能創造生態效益,必須整體考量如導入原生種、復層植栽結構與棲地連通性,才能真正有助物種棲息。第二,避免「一次到位」工程思維。生態經營是長期管理、動態調整的過程,不可能靠一次大規模投資就完成,而需要持續觀察、逐步優化。
與ESG財務揭露一樣,生物多樣性議題也需要透明公開。企業必須清楚揭露自身對自然的依賴與影響,說明改善行動與成果,才能獲得利害關係人信任。若只停留在辦活動或種樹造景,卻迴避根本問題,便落入「漂綠」疑慮。
專家常以「健康檢查」來比喻生物多樣性管理,台灣的生態環境同樣需要定期盤點與追蹤,及早介入保護。保護生態,其實就是保護台灣自身的健康。當企業將場址、供應鏈與自然的關係釐清,並持續揭露、調整與合作,不僅能減少風險,更能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