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進入淨零碳排的關鍵時代,循環經濟已不再只是環境議題,而是攸關企業評鑑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目標。台灣長期以來在教育、技術與產官學合作方面具備優勢,但若要真正躍升國際標竿,必須從源頭思維與商業模式著手。循環經濟的起點,是「三個R」──減量(Reduce)、綠色設計(Redesign)、源頭管理(Rethink)。
唯有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考量可拆解、可維修與可再利用,才能降低最終處理的環境成本。這是台灣與國際接軌時的重要優勢,也是未來產業升級的基石。
然而,資源循環並不等同於循環經濟。前者著重廢棄物再利用,後者則是一種全面性的制度與商業模式重構。歐洲經驗顯示,節能技術的導入可迅速回收投資成本,證明循環經濟不只是「環保責任」,更能帶來「經濟價值」。
反觀台灣,商業模式推進仍顯薄弱。凸顯循環經濟推動的三重挑戰:技術成熟度、政策有效性與社會接受度。若三者未能協同並進,轉型難以落實。
■法規制度深化 EPR與低碳能源成關鍵
循環經濟能否扎根,關鍵在於制度設計。政府長期以補助作為推動工具,但過度依賴補助可能造成資源浪費。未來政策應轉向有效率的研發支持,尤其協助中小企業承擔研發風險,讓產業能自發性創新。百億規模的研發資金,若能降低失敗風險並導引正確方向,將是帶動循環產業升級的最佳動能。
同時,法規建構必須加快腳步。從回收、分選到設備投資,都需要明確規範;認證與驗證機制更要同步強化,避免產業投資受阻。政府應與八大工商團體保持對話,及早蒐集並制定新法令,以因應氣候變遷與國際新公約的挑戰。這不僅是產業發展的需求,更是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步的必要條件。
延伸生產者責任(EPR)也需深化,不僅是經濟責任,更涵蓋社會、社區、員工與環境責任,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 12)。同時,能源結構必須走向低碳,並盤點再生資源的供給能否支撐企業需求。台灣需要將「「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做最適化配置,讓資源循環鏈條更加完整,才能真正支撐淨零轉型。
■台灣循環經濟的國際責任
台灣面對淨零與循環經濟的雙重壓力,更需要從設計端到制度端的全方位改革。這包括三個R的源頭思維、具效率的研發補助、法規的加速制定、EPR 的責任深化,以及低碳能源與再生資源盤點的落實。
循環經濟不再是單純的環境議題,而是國際競爭力的核心。當全球永續浪潮推進之際,台灣唯有在制度、商業模式與文化觀念三方面並行,不僅是對企業和社會的期待,更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必須肩負的永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