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管理全台灣約160萬公頃國有林地,面積接近全島的一半。這麼大一片森林,是台灣最重要的生態系。每個台灣人每天喝的水、呼吸的新鮮空氣,實際上都來自這些山林的滋養。若以貨幣計算,這些功能的總價值是驚人的,更重要的是,它們能持續、永續地提供。只要我們善加維護,森林會是能不斷生金蛋的金雞母,經濟收成與生態保護絕不是零和,我們的土地將世世代代繁茂常青。
■森林不是禁地,而是全民資產
國有林地涵蓋了台灣最大的森林生態系,以往大家談「保護」常聯想到封鎖、不能使用,但我的理念是「讓全民共享保護成果」,保護森林的重責應該要讓全民共享森林生態系的保護成果。
管理如此龐大的森林生態系,單靠政府遠遠不夠。我們以「保護」與「永續利用」為雙軸:保護確保生態穩定,永續利用則讓社會各界能合理分享資源。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規範管理:對外來種入侵、天然災害後的復育、棲地復原、稀有物種保護,都需持續投入。
2022年12月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是《生物多樣性公約》主持下達成的少數協議之一,也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協議之一。當時大會提出2030年「自然正成長」目標,要求全球扭轉生物多樣性長期下滑的趨勢壓力。框架中列出23項行動策略,其中,第15項強調「企業責任」,第16項談到「責任消費」。
這是關鍵性的轉折時點。過去的保育推動,主要依賴政府與學術界,然而現實面顯示僅靠公部門是不足以扭轉全球趨勢,企業、社區、消費者都必須成為主角。對企業來說,必須檢視從原料取得、製程、產品整個生命週期對生態的影響;若有負面衝擊,就要減緩、補償或投入棲地復原。
■企業參與的新模式
順應此趨勢,林保署在2023年正式上線「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台」,提供企業參與管道,讓有意參與保育永續的企業,不只限於捐款,更能以專案方式深度介入生態保育。在方法上,企業可直接選擇我們提供的專案,也能依自身專業、土地資源提出合作構想。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會協助專案設計,確保符合生態保育原則,至今有發展出三個重點方向:一、生物多樣性復育專案:以嘉義草山爺蟬基地為例,種植台灣梭羅木改善昆蟲棲地,同時增加碳吸存。這不僅保護特有物種,也強化生態系統服務。二、生態造林與碳匯:鼓勵種植對保育類野生動物有幫助的樹種,兼顧碳吸收與棲地營造,創造多重效益。三、企業專案共創:企業可依自身專業提出構想。科技業者導入智慧照明進行夜間生態監測、製造業者支持水源地棲地復原,這些都是把本業優勢轉化為保育力量。
除了傳統保護區,我們推動「保育共生地」(Other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企業若有土地,可以經由生態營造、棲地維護達到與保護區同等效益,同時保有土地使用彈性。員工可在共生地進行生態體驗、環境教育,企業形象與文化也因此深化。這種模式符合國際框架對「有效保護措施」的精神,讓私部門成為生物多樣性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