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如何從口號變成企業真正的競爭力,是企業永續一大關鍵。循環經濟不僅是環保,更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戰略,從源頭減廢到創新價值,就是循環經濟能為台灣帶來的最大改變。
從政策面看轉型:雙法修正與循環聯盟
環境部推動循環經濟的核心措施,包含《資源循環推動法》與《廢棄物清理法》雙法修正,透過修法創造市場誘因與治理機制。同時,環境部成立涵蓋塑膠、紡織、營建等8+N「資源循環產業聯盟」,媒合不同產業的廢棄物與再生料需求,形塑完整的循環生態系。
不僅如此,環境部也積極盤點戰略資源,像是稀有金屬回收,希望讓台灣在綠色轉型中掌握材料自主權。綠色轉型要的不只是回收,而是提升資源品質,讓它在國內形成穩定供應鏈,支撐產業再製造。
對於不少企業認為循環經濟等於增加成本,但部分國際品牌已明確要求供應鏈採用再生材料,這意味著循環不再是選項,而是門票。及早投入,企業不僅能符合國際規範,還能在新市場中搶得先機。
企業若把循環當成額外成本,會覺得辛苦,但若從商業模式來思考,循環就是新競爭力。像共享經濟、產品服務化(Product-as-a-Service),或是高值化材料開發,都是未來企業能開拓的新藍海。
中小企業的角色:資金與技術輔導
為避免中小企業在轉型潮中被邊緣化,政府已設有「綠色成長基金」,將透過與民間資金共同投資,支持新興循環產業;亦推動資源循環創新研發補助,協助中小企業跨越技術門檻。例如透過循環再設計中心,協助媒合開發循環產品並拓展行銷通路,讓中小企業不必單打獨鬥。
在台灣產業鏈中,紡織業、營建業及電子業最具潛力。例如,寶特瓶回收製成球衣已成功行銷國際,營建廢棄物再利用可降低原料進口依賴,而電子業的關鍵金屬回收則能創造高值化新市場。
台灣擁有高度密集、成熟多樣的循環經濟實踐場域,也獲得國際重視,全球「循環經濟熱點( Circular Economy Hotspot, CE Hotspot)」2025年首度移師亞洲,便由台灣獲得首屆主辦權,透過這個活動向全球展示「做得到的循環經濟」,而這些成功經驗便能帶給市場信心,證明循環經濟是可行的。
接軌國際:建立循環認證與標準
隨著歐美市場逐步建立循環產品標準,環境部正在推動循環產品的認證查核與溯源機制,類似農產品生產履歷的制度,以確保再生材料品質與可追溯性。這不只是協助企業接軌國際,也有助於建立台灣的綠色品牌。
循環經濟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產業必經的升級路徑。誰能及早投入,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步。此外,循環經濟的推動將不只停留在環保層面,而是驅動新一波產業創新。從材料科技、數位技術,到商業模式變革,都將形成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