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904社論

這樣的所得分配統計,人們會相信嗎?

image
最近十年(2015~2024)台灣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就落在6.06~6.15倍,反映著不均度沒有擴大。然而,怎可能沒有擴大?何以官方的數字沒有反映這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呢?圖/美聯社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2024年家庭收支調查,這份調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得分配的變化,而最常被用來衡量的就是前20%高所得家庭與後20%低所得家庭的比率,也稱為五等分位所得差距,遺憾的是,十多年來這個差距始終落在6.1倍左右,沒什麼變化,這次公布的2024年仍是6.14倍。

最近十年(2015~2024)台灣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就落在6.06~6.15倍,反映著不均度沒有擴大。然而,怎可能沒有擴大?這些年工作貧窮的情況日益嚴重,而高薪族群的收入飛快成長,兩者差距年甚一年,何以官方的數字沒有反映這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呢?我們綜合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兩點看法:

 第一、調查資料是否週延,應全面檢視:全台有926萬個家庭,這份調查的樣本才1萬6千多戶,一戶代表近六百戶,抽樣稍有閃失,推估的結果便會失真,因此高、低所得的樣本分布和母體是否一致、抽樣設計能否充份反映母體的變化,極為重要。至於執行訪查時,拒訪率的變化、替代樣本的多寡,也都會影響最後的數字。十多年來總在6.1倍附近打轉,難道主計總處心中沒有疑惑嗎?

我們看一下美國2014~2023年這十年的五等分位所得差距,落在16.2~18.1倍之間,變化是大的,日本2015~2024年也落在6.3~6.7倍,而香港更落在20.9~25.6倍,他們都有顯著變化,何以獨有台灣如此平穩?我們是否漏失了金字塔頂端的樣本,以致於低估?有必要仔細加以檢視。

以薪資分布來對照所得分配也許會獲得一些啟示,這項循大數據推估的統計,沒樣本太少的問題,也沒抽不到金字塔頂端戶的問題,較為可靠,過去十年(2014~2023)領不到平均年薪的受僱者比率已由65.9%升至68.7%,至於領不到平均月薪者的比率近月已直逼七成。薪資是家庭所得最主要的來源,薪資分布如此劇烈變化,而所得分配卻穩穩的在6.1倍左右徘徊,明顯不合理。

第二、五等分位統計鈍化,應尋求新指標:除了前述抽樣誤差、非抽樣誤差這項原因以外,我官方只取前20%與後20%相比,也是鈍化的第二個原因。以美國為例,除了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外,還會公布金字塔頂端的前5%家庭所得占比,以讓各界了解所得集中是否更嚴重,贏者圈是否更小。而台灣除了五等分位,吉尼係數,並沒有前5%的所得集中度統計。此外,在所得十等分位組分界點,我們只公布到第9分界點,美國則公布到第9.5分界點(95th percentile),以呈現真正高所得者的所得變化,想想,第9分界點怎算得上高所得?何不效法美國,公布第9.5分界點以釋國人之疑?

我們之所以需要了解所得分配,是因為一國如果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那是很危險的事,除了會使得社會不安,由於所得、財富過度集中也會使得消費不振,而減損經濟動能,經濟史學家福克納(H.U.Faulkner)在所著的《美國經濟史》一書表示,財富過度集中是研究1930年美國大蕭條所不可忽略的要素,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也指出財富分配不均正是導致金融體系不穩的原因。所得、財富息息相關,因此各國總要用盡洪荒之力來呈現最真實的分配,以為政策因應,長期以來台灣因循舊有調查方法、統計格式所得出的統計結果,必須進行全面改革,否則再過十年,依舊是6.1倍,這樣的數字其誰能信?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籲請陳主計長正視此事,一份鈍化的統計將民情隔於千里之外,將讓政府施政不得民心,也失去統計原意。家庭收支調查自1974年起由主計處接手編製迄今逾五十年,是了解台灣所得分配的惟一統計,其重要不言可喻。時移勢易,如今調查環境日趨困難,所得分配日趨複雜,如何調查、如何統計才能呈現真相,統計部門應以洪荒之力,做一次徹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