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902杜蕙蓉/台北報導

浩鼎減資5成 瘦身求轉型

股本減至13.1億元改善虧損;上市櫃生技公司減資潮,逾7成減福超過50%,凸顯產業發展艱辛

image
生技產業自2000年以來已有超過十家上市櫃公司辦理減資,其中超過7成減幅超過50%,突顯產業發展的艱辛。圖/美聯社
近年減資的上市櫃生技股

 新藥研發壓力沉重,浩鼎(4174)1日召開重訊記者會,宣布減資5成,股本將減至13.1億元,力求改善累積虧損,「瘦身」求轉型。就初步統計,生技產業自2000年以來已有超過十家上市櫃公司辦理減資,其中超過7成減幅超過50%,突顯產業發展的艱辛。

 截至去年底浩鼎帳載累積虧損78.79億元。公司表示,減資彌補累虧後,將可專注在次世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的開發,並積極尋求臨床早期授權及全球合作機會。

 法人表示,生技股減資與一般製造業不同,並非營運不振或產業衰退,而是與研發特性高度相關。減資後若能搭配授權進展、策略合作或產品上市,股價往往有機會脫胎換骨;反之,若只是單純財報調整,投資人信心難以回升。對於市場來說,生技減資案既是一種警訊,也可能是企業重整再起的重要契機。

 生技股近20多來的減資股中,新藥族群為重災戶,杏國(4192)在2023年減資73.28%,股本降至僅3.07億元,同年泰福-KY(6541)也削減66.64%股本。這兩家公司皆屬研發型藥廠,因臨床試驗耗資龐大,開發進度延宕、解盲結是和藥證進度不如預期下,資金壓力急遽浮現,最後都以減資調整營運結構。

 前身為環瑞醫的欣大健康,曾推出多種高階醫療影像產品,開發自有品牌Swissray的數位X光機,但在經營不順中,分別於2018與2022年二度大砍股本7成與8成。

 另外,經營權異動族群中,佰研(3205)前身為天騵生化,是在2006年由全豐盛集團陳武剛的兒子陳樂維接手後更名,經過減資增資調整營運結構後,今年斐成(3313)前董事長楊清宗及家族,以6.85億元吃下佰研私募案入股,再以每股40元公開收購8,000張股票,拿下佰研經營權。

 浩泰(4131)則是經營權換手最多的公司,在2006、2015與2021年三度減資,最近一次減幅更超過6成。立康(6242)最高幅度接近8成,上亞科技(6130)甚至有單次削減8成股本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