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826社論

慎防關稅後續談判「被」中止的衝擊

image
行政院長卓榮泰(左)、副院長鄭麗君(右)赴立法院院會,提出「台美關稅談判之進程、方針、原則及台灣產業可能遭受之衝擊影響評估」專案報告並備質詢。圖/黃世麒

 美國政府公布台灣對等關稅,為既有關稅之外的加徵。最近,政府在公開說明中,再三表示目前僅是「暫時」稅率,同時不斷解釋對美關稅談判過程沒有黑箱,因受到台美保密協議限制而無法公布內容,未來將會持續對美談判,希望調降至20%更低的稅率。

 政府認為過去以來台美雙方已建立頗為友好的關係,在此次對美關稅談判過程中,除了對美表示進口產品將會「從0稅率」開始談判之外,迄今已經赴美加碼投資1,650億美元設廠製造高階晶片,同意參與建設美國阿拉斯加油管,甚至承諾提高國防經費增加軍備採購等,展現高度善意,相信未來可以透過談判獲致較合理的稅率。

 不過,美國貿易署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最近在接受美國媒體訪談時表示,美國在基本上已對貿易夥伴的新版關稅稅率「定調」,說明「短期內」不太可能調整稅率。此意味著,如果未來無法獲致較合理稅率,一旦稅率超過競爭對手,加上匯率大幅升值的壓力,未來勢必對國內部分產業出口造成衝擊。

 儘管個別產業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不同,受到關稅衝擊相異;然而政府在處理美國對台課徵關稅上,態度似乎避重就輕,卻又無法忽略川普政府從宣稱「解放日」開始的關稅戰,無不透過「威脅震懾」行徑,迫使與其往來貿易夥伴服從條件。

 政府後續對美關稅談判面對的挑戰,除了一般產業調降稅率外,並非僅是美國《貿易擴張法案》232條款所臚列的敏感國安產業,是包括:擴大市場開放、增加對美投資、排除貿易障礙等範圍。在此同時,政府需要將艱難的談判過程逕向產業各界說明,如選擇避重就輕,反讓關稅真相無法釐清。

 另一方面,川普政府捨棄國際社會自由貿易宗旨,同時採取與經濟原則反向的思維,如果未來在關稅談判過程,無法完全答應其漫天喊價無理要求,一旦「被」中止談判、淪為必須遵循高額關稅下,台灣從產業發展至就業安全、社會信心、民眾健康等衍生的系統衝擊,不容小覷。因此,與其期待透過談判調降稅率,不如揮別關稅陰霾找出產業脫困之路。這些政策選擇的建議,主要包括:

 其一,推動科技產業建立投資路徑地圖。面對高端科技快速發展,政府應該加強與半導體、資通訊等優勢產業科技大廠的協調,重新探索台灣高端科技產業在「全球戰略體系」中存在的價值,規劃全球供應布局,藉此不斷累積科技產業能量,作為對外貿易談判的籌碼。

 其二,協助傳統產業進行升級轉型希望工程。隨著外在環境急劇變化,造成傳統產業逐步喪失競爭優勢,政府應針對遭受關稅衝擊廠商提供低利融資,透過優惠租稅、補助、科專計畫等工具,協助產業鏈結AI、5G,同時落實自動化、ESG,避免產業衰退、崩壞,造成失業人口、衝擊社會安定。

 其三,接軌產業數位、綠色轉型發展潮流。因應資訊科技發展及節能減碳時代來臨,政府應配合全球產業發展脈絡掌握市場動向,例如歐盟市場重視淨零排放及少量多樣產品,協助產業加速轉型,拓展歐盟、日本、新興國家市場,分散對美市場過度依賴的風險。

 其四,借力產業利基布局多元對外貿易。受到國際政治現實糾葛,台灣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議難以操之在我;不過,從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軌跡觀察,促進供應鏈連結的因素是效率。即台灣產業可以利用過去所累積建立的效率優勢,在全球重組供應網絡環節中,發揮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