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13日公布7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其中新增貸款轉為負增長人民幣(下同)500億元,為2005年7月以來近20年首次。人行主管媒體立即發文表示,單月貸款數據變化不足以準確反映經濟活躍程度,不宜過度炒作。
人行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7兆元,和前六個月的12.92兆元相比,7月減少了500億元,遠低於市場原先預期的增長3,000億元。7月底,人民幣貸款餘額268.51兆元,年增6.9%,略低於市場預期的7%。
對於7月新增貸款轉負增長,人行主管的金融時報指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單月貸款數據不足以準確反映經濟活躍程度,也難以完整體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強調毋須對單月數據波動過度關注,更不宜過度炒作。
新華財經引述業內專家指出,7月信貸波動有三個因素。一為7月是傳統信貸小月,主因是6月底是銀行上半年業務考核關鍵時間點,為了追求更好的數據表現,銀行往往傾向推動信貸增量前移。
二是政府債券置換對貸款數據影響較大。三是6月為企業半年期經營結算的重要時間點,大量企業面臨貸款回收、債務償還、資金清算等需求,此一階段性資金流動高峰也反映在7月信貸數據上。
專家表示,從餘額增速看,7月底人民幣貸款餘額年增6.9%,仍明顯高於名目經濟增速,反映一段時間以來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仍穩固。
人行數據還顯示,7月底廣義貨幣總計數(M2)年增8.8%,較上月提高0.5個百分點。前7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3.99兆元,比上年同期多5.12兆元。專家指出,社會融資規模、M2增速均保持在較高水平,體現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為實體經濟提供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