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核三重啟公投案,讓在517核三廠2號機停止運轉、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後,沈寂了一陣子的核能、能源議題再度躍上檯面。
平心而論,核三廠能否重啟,涉及法律、技術、能源安全、國家政策等複雜的課題,是否能夠單純依據「公民投票」來決定,不無疑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透過公投前的辯證過程,確實是一個可以釐清事實,以及瞭解政策有沒有問題的機會。
然而,從確定「823公投」以來,所有的問題,似乎都簡化為反核或擁核,甚至是正反方的代表人,也都能簡化為政治思維,成為朝野互槓的相罵本,這不但無助於理解問題,也將核能從多元能源、甚至是能源安全的課題上「被分離」了。
任何問題的理解都少了事實。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當核三廠停止運轉後,台灣的無碳電力來源只剩再生能源。目前再生能源的占比只有9.9%,天然氣占比則提升到43.4%,形成核電退場、綠能還不成氣候、燃氣則又高度倚賴進口的現實。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政府喊出了「AI新十大建設」。不論是知識面、社會面以及產業面,AI帶來了無限的想像,然而,AI的無限想像需要有「光源」,能讓AI想像成真的是「電力」,而且是「大量」的無碳電力。
從產業界的視角,他們所看到的是,僅台積電單一企業的用電需求,到2030年前預估將占全國總電量的15%,而以目前半導體產業的成長曲線,AI產業的資料中心、邊緣運算節點的遍地開花,再加上政府包羅萬向的「AI新十大建設」,在核電退場下,未來的電力供應能否充分滿足需求,無一不是懷著極大的焦慮。
而美國日前公布的「AI Action Plan」中,就特別強調電力產能的擴增,包括新核能。韓國更是將擁有開發不排碳的核能技術,視為是推動韓國成為「全球三大AI強國」的利基與優勢。
事實上,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廠事件後,韓國共同民主黨內開啟逐步淘汰核電的討論,也奠定了文在寅政府「曾經」廢核的立場。2017年,文在寅在總統就職典禮上即宣布:「我們將摒棄以核能為中心的能源政策,邁向一個無核時代。」但是,關閉現有核電廠的決定,讓文在寅政府上任短短三個月內,韓國先後發生三次測試限電及兩次正式限電。
更重要的是,韓國還是全球10大污染國之一,當時60座、占比40.4%的火力發電廠,是最大元凶。文在寅政府面臨了「是要犧牲人民的肺來發電」,還是「再怎麼討厭核電也得列為選項」的抉擇。最後,面對2050淨零碳排與經濟發展的現實課題下,文在寅選擇了支持再生能源,但不再排斥?能。
被視為是文在寅「接班人」的現任總統李在明,在野時的能源政策也「曾經」承襲文在寅的廢核立場,支持再生能源。當李在明主政後,發現核能對AI發展及韓國經濟至關重要,如果持續堅持廢核恐怕會成為韓國科技發展的阻礙,於是決定選擇接受原有的能源政策規劃:以核能為基載,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為輔,到2038年韓國綠色電力將占到70.2%,其中核能占比為35.6%。
不論是從美國、還是從韓國的例子,都點出了一個事實與現實:如果產業的未來是AI,那麼AI的未來與能源的未來,需要一併考量,無法分割。而核能,是不排碳的電力,當其他再生能源無法完全銜接上來時,是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