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課100%晶片關稅以重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包括台灣、韓國、日本和歐盟等,已提早採取政策應變以保持優勢。外界認為在這場晶片政策競賽裡,台韓取得的優勢正超越歐日,墨西哥和東南亞則趁機崛起要成為新半導體中心。
晶片關稅促使供應鏈「去中國化」和「美國本土化」,舉凡日本材料設備、韓國記憶體、台灣代工與封測,均受影響。專家指美國要重塑全球晶片製造主導權,未來數年將進入「供應鏈國別化」的劇變期。
台積電、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台韓廠商,因加碼投資美國設廠而被豁免關稅。雖然日本政府砸10兆日圓強化晶片供應鏈自主性,但其依賴出口帶動成長模式,與美國市場整合步伐緩慢,讓其面對美國關稅時變得脆弱。
歐盟做法類似日本,其推動「歐洲晶片法2.0」,計劃以430億歐元政府與民間投資,加強研發並吸引先進製程留在歐洲。
但最具指標性的英特爾已放棄在德國和波蘭的投資。外界以兩年前推的「歐洲晶片法」一事無成而不看好2.0版。
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擔心,若其他消費大國跟進川普的關稅政策,全球供應鏈將進一步區域化而增加業界壓力,並引發由半導體掀起的新貿易戰。
美國讓在地或近岸設廠的晶片商優先進入其市場,加上未來供應鏈走向國別化,被形容為新的半導體淘金熱。全球晶片供應鏈不再是一場供應效率的競賽,而是尋求策略性優勢。
川普讓供應鏈去中國化,年底前已有逾6,300億美元資金,投入美國晶片項目所創造商機,讓配合川普政策的亞洲晶片商,可望在美國主導下一個晶片製造年代裡受惠。在「中國加一」的分散風險策略下,也降低廠商受中國市場波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