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美國聯準會(Fed)升息與否,除了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走勢,還得觀察個人消費支出價格(PCE price)的變化。然而,我國迄今只有CPI,而沒有PCE價格指數,仍有所缺欠。
但說我們沒有PCE價格指數,也不準確,應該說我們只有季的PCE價格指數,而沒有月的。其實,PCE價格指數就是GDP平減指數中用來平減民間消費的那項指數,其功能是把因漲價而虛胖的消費水份擠掉,以了解消費成長的真相。
那麼,CPI和PCE有什麼差別?差別就在於CPI的300多項消費品項有固定權重,而PCE沒有,舉個例子,雞蛋的權重是0.26%,兩年前蛋價漲翻天,這個漲翻天的蛋價就會循0.26%這個權重推升CPI。其實,那時候多數人是買不到蛋的,從PCE而言,當人人買不到蛋,就算蛋價漲十倍百倍,也推升不了PCE。但從CPI而言,買得到買不到,都會循0.26%這個權重影響CPI。
真是如此嗎?確實是如此,111年第一季蛋價大漲25%,CPI漲2.8%,而PCE只漲2.5%。
簡單講,CPI是反映一國總體物價的漲跌,而PCE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國民眾生活成本的變化,不論是貨幣政策或總體決策,兩者同等重要,因此,統計部門除了目前每月發布CPI之外,也應嘗試按月試編PCE價格指數,惟其如此,才能讓決策當局做出更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