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806傅沁怡/台北報導

CRIF看關稅 留意中小企業關台灣廠

image
第一季主要產業毛利率比較

 台美對等關稅談判持續進行中,CRIF中華徵信所5日表示,台灣不具備足夠的條件及籌碼,來取得與日、韓和歐盟相同的15%稅率。而受影響大的產業如沒法轉型至高毛利產品,只能考慮外移到其他低關稅的國家生產,但也僅限上市產業;資源受限的中小企業,關閉台灣廠並轉往其他地區設廠,恐是唯一出路。

 中華徵信所表示,先前美國宣布的20%對等關稅稅率,落在CRIF事前預測的20%~25%區間,依台灣上市掛牌32個產業類別毛利率來看,20%對等關稅的殺傷力,可分為低殺傷力(毛利率25%以上的產業)、中殺傷力(毛利率20%至25%)及高殺傷力(毛利率低於20%)三類。

 以今年第一季為例,平均毛利率低於20%的產業類別有九項,是受影響最大的產業類別,包括電器電纜、油電燃氣、電子零組件業、水泥工業、紡織纖維、電子通路業、鋼鐵工業、塑膠工業和光電業。

 中華徵信所分析,在不計算金融業的情況下,整體上市產業去年第四季與今年第一季平均毛利率,分別僅為23.64%及22.95%,對台灣出口產業勢必造成一定程度的殺傷力。

 若與他國相較,台灣對等關稅如維持20%,高於競爭對手日、韓的15%,僅低於印度、墨西哥的25%,同質產品出口競爭力居於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