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806呂俊儀/台北報導

守護關鍵技術 法規仍有調整空間

 台積電驚傳機密技術外洩,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保護是否符合產業趨勢與需求,引外界關注,國科會5日表示,關鍵技術審議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如有提出新增或修正關鍵技術項目之需求,會依法召開審議會認定。

 過去《國安法》修法將經濟間諜罪納入,明定國科會針對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程序相關辦法會商有關機關訂定,且規定應定期檢討。

 國科會強調,依「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辦法」規定,關鍵技術應由產官學研組成審議會進行認定,且審議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不過國科會尚未透露今年度審議會召開時程,仍要視各部會提出需求,再進一步決定。

 主委吳誠文曾表示,關鍵核心技術均會參考國外,且若以美國來說,科技技術比台灣進步,無法管制到美國,也很難用製程來概括管制項目。

 據了解,國科會召開審議會認定多以各部會所提技術,如國防部、經濟部、數發部、農業部,以及國科會本身等。目前已公告32項國家關鍵技術,項目涵蓋國防科技、太空、農業、半導體、資通安全,並多採較大範圍認定,避免科技技術快速變化下疏漏。

 由於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上有母法,如《國安法》的嚴厲規範外,《營業秘密法》原就有相關保障,且定義包括方法、技術、製程、配方、程式、設計或其他可用於生產、銷售或經營的資訊都算。

 觀察台積電員工涉及非法取得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營業秘密案,若如外傳員工居家上班登入公司網路,並進行攝影,因仍在偵查中,尚無法詳知技術內容及是否攸關網路資安問題。但以關鍵技術項目,目前在14奈米以下製程IC製造技術及其關鍵氣體、化學品及設備技術,先進封裝、矽光子、AI晶片設計、高頻寬記憶體乃至小晶片、異質整合等都納入,是否會觸犯項目外領域或資安隱憂,攸關法規調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