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805社論

習川會前美中建立互信 台美關係宜低調推進

image
每當美中舉行元首峰會之際,台灣各界總會以放大鏡檢視中美雙方有關台灣的一言一行,深恐台灣的主權和利益在兩強角力中被犧牲。圖/美聯社

 全球貿易戰延燒之際,中美經貿高層已先後在日內瓦、倫敦和斯德哥爾摩完成三回合談判,達成了關稅戰暫時休兵、美國高科技出口管制鬆綁、中國大陸放寬稀土出口管制等重要成果,不僅緩和了美中緊張關係,也讓兩國元首峰會往前邁進了一步。

 4月2日川普「解放日」之後,中美多次相互加徵關稅使稅率超過100%,局勢劍拔弩張,所幸雙方談判代表5月12日在日內瓦達成貿易休戰共識,僅保留對彼此加徵基準關稅10%,先前加徵的24%對等關稅暫停執行,為期90天,至於後續加徵的報復性關稅則一律取消。

 日內瓦談判解決了形同「相互禁運」的關稅壁壘,其後中美經貿高層於6月10日的倫敦會談進入雙方最關切的貿易障礙問題:對美國而言,是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對中方來說,則是美方不斷加碼的科技出口禁令。雙方在此次會談也都釋出善意,美國以放行輝達H20等先進晶片出口中國大陸,換取中國加速對美稀土出口的審批程序。

 第三場7月28日至29日在斯德哥爾摩的談判,由於中美在日內瓦達成貿易戰休兵90天的期限即將在8月12日到期,雙方代表達成再延長90天的共識,正等候川普最後拍板定案。除此之外,美方在會談中還拋出中國經濟再平衡的議題,建議中國轉型為消費型經濟。

 提到斯德哥爾摩這場談判,美國財長貝森特以「空間西洋棋」(three dimensional chess),來形容美中談判進入高難度的深水區。但他仍有信心表示,雙方已具備達成協議的條件。

 但凡兩國舉行元首峰會,雙方核心團隊事前把議程設定、擬簽協議、聯合聲明和合作交流方案等各種細節敲定,這是國際政治運行的標準流程,而目前中美進行的高層經貿磋商,不僅僅處理棘手的貿易摩擦,也是在為兩國元首峰會做準備的一個重要環節。

 中美經貿高層在歐洲的三次談判,一定程度緩和了雙方貿易摩擦,然而,中美關係面臨的問題千絲萬縷,經貿議題之外,還有芬太尼防治,俄烏、中東、台海、南海等地緣政治議題,難度不會比經貿問題低。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第二任期以來,美中經貿高層三次會談均選在歐洲城市進行,而非以往由雙方輪流舉辦的慣例,顯見中美之間的互信基礎非常薄弱,接下來雙方可能還需要更多接觸、累積互信,才能促成「習川會」的舉行。

 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不信任和猜疑,屢屢導致國際局勢緊張不安,身處暴風圈的歐洲因此在1970年代多次提出「信心建立措施」(CBMs)和「信心及安全建立措施」(CSBMs)等行動方案,希望藉由對立國交換資訊、建立熱線,及人員交流等方式,減少對彼此的誤判,這些行動對於避免冷戰轉向熱戰具有重要貢獻。事實上,這套模式也適用在1990年至2014年之間的兩岸關係,這段時間兩岸從民間和經貿交流,一路發展到官方互動、簽署協議等,大幅降低台海緊張局勢。

 如今的美中關係,彷彿又重陷冷戰格局,兩國代表不願赴對方國家談判就是一個明顯例子。而化解雙方緊張的方法,或者CBM或CSBM值得再試,這可從雙方高層官員的接觸和談判,從第三國回到中美兩國輪流舉辦,藉此展現對彼此的信任,如此一來,不管未來是川普訪中,或者習近平訪美,自然水到渠成。

 對台灣而言,台海議題始終是美中關係最重要且敏感的議題,每當美中舉行元首峰會之際,台灣各界總會以放大鏡檢視中美雙方有關台灣的一言一行,深恐台灣的主權和利益在兩強角力中被犧牲。

 然而美中元首當前最急迫處理的議題,仍在於經貿摩擦及如何緩和雙邊的緊張關係,台灣議題雖仍不可避免被提及,但最大可能是雙方重申既定立場,不至於有太大的政策調整。

 從另一角度想,美中關係和緩,也意味著雙方在台海的軍事行動也會隨著降溫,為台海緊張局勢帶來一些改善。此時,台灣毋須當美中改善關係的破壞者,這與推進美台關係也不牴觸,但何妨低調進行,對美中台三方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