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最新的IPO發售與定價機制改革於4日上路。新規除了強化專業投資者在新股定價中的話語權,上市公司在新股認購的分配上也提高靈活性,降低新股陷破發窘境。
一財網報導,新規有兩大調整,一是IPO的建簿配售最低分配額將提高到40%;二是在公開認購部分,港交所允許新上市公司選用機制A或機制B,作為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的分配機制。業內認為,港交所此舉意在提升新股定價效率,提升香港新股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專家表示,港股新股發售通常分為基石配售、建簿配售和公開認購三個部分。基石配售是在公開招股前已選定的基石投資者,建簿配售主要賣給機構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公開認購部分主要賣給散戶。某些熱門新股可能出現超額認購倍數超過100倍的盛況,最終賣給散戶的股份可能高達50%。
專家分析,新規實施後,機構投資者在新股定價中的話語權顯著提升。這可讓新股定價更能反映市場真實估值。
至於公開招股發售的分配機制可由發行人選用A或B,機制A代表公開認購的初始分配份額設定為5%,分配至公開認購部分的最大回撥百分比由原建議的20%上調至35%。機制B則要求發行人事先選定比例,下限為發售股份的10%(上限60%),無回補機制。
前段時間,港股市場曾一度陷入新股高破發的窘境,上述調整或能減少錯誤定價的風險。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先前表示,新規既為公開認購的投資者確保一定的新股份額,也為上市公司提供足夠的靈活性,同時提高了機構投資者參與建簿配售的動力,降低因公開認購部分比例過高帶來的錯誤定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