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對等關稅20%,各界或有負面解讀,擔憂關稅高於預期恐使台供應鏈產品輸美、與台廠赴美投資等成本增加而帶來壓力。和碩董事長童子賢1日指出,這是抽到短期的「中下籤」,一時是台灣製造業的大型「國貿壓力鍋」,但未必是最後決戰,還有「望雲霓」的機會。
加速在美建置生產據點的台灣電子大廠,從半導體產業到下游系統大廠,在新關稅出爐後,「貨照出、廠照蓋」,赴美建廠、全球擴產的進度只有再加速,沒有放緩縮手。
集中德州建置新產能如鴻海、緯創、緯穎、英業達等台廠,或透過取得既有廠房、或經租賃方式,來進行改建和新機器設備的投入,均力求以最快速度完備落地美國AI伺服器產線,拚第四季當地組裝出貨。
台廠落地在美生產,規避美國關稅影響是原因之一,即使後續232調查結果的稅率上路,或台美進一步磋商,對現具豁免產品如晶片、顯卡、手機,與伺服器、筆電等,「跟著客戶需求走」仍是ODM台廠依歸,相關生產成本增加,也多將逐層反映產品價格,由客戶或終端使用者負擔。
台廠在全球AI伺服器、AI GPU相關產品產製出貨比逾8成,AI/HPC運算需求持續加溫,CSP與Hyperscaler業者、即便是美國自身,對AI基建的投入積極加碼,使台灣在全球AI產業供應鏈優勢更穩,不會因關稅而動搖。至於美國設下的關稅門檻,讓仰賴台灣供應鏈的美國科技大廠心急。童子賢直言,美國科技產業界正緊盯台灣稅率不敢放鬆,因「台灣科技業的製造成本,就是美國科技服務業的成本」,美、台科技產業「一條龍」難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