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灣祭出的對等關稅出爐,20%稅率高於日、韓、歐盟的15%,與越南、印尼、菲律賓相差不多。賴清德總統對此表示,雙方還未完成總結會議,因此是「暫時性稅率」,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可望再調降,台美雙方也將就供應鏈合作及232條款相關議題,一併持續磋商。
目前的結果不見得多不好。因為15%稅率的的日、韓、歐盟都吞下許多「勒索」,某種程度代表我方談判團隊守住一些底線,被美方稱為是「難纏的對手」。
對等關稅稅率20%對台灣多數出口產業是一大挑戰,尤其電子元件、機械、汽車零組件與塑膠等傳統工業,原本利潤空間有限,難以吸收額外成本。市場評估多認為若關稅落在10%,多數企業仍能勉力應對;達20%以上,半數以上企業營收大幅減少,甚至有四分之一恐損失超過三成。部分企業會凍結擴產計畫、裁員,甚至考慮轉移產線。
科技產業雖具技術優勢,未來仍難免面臨更高稅率。因美商務部還會援引《貿易擴展法》第232條,以國安為名,對晶片及半導體產業課重稅,這對台灣業者仍是嚴重威脅。
為因應衝擊,行政院推出「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並透過《韌性條例》編列共計930億元預算,支援受影響產業。內容涵蓋融資貸款、市場拓展、供應鏈升級、智慧製造導入、碳盤查輔導與人才培育。然而,預算規模偏低,企業擔心資源迅速用罄,難以支撐中長期轉型所需。
短期內,政府可採取匯率工具降低出口衝擊。面對之前新台幣急升值導致對美的收益銳減,最近及後續再適度貶值就能抵銷部分關稅衝擊,先解燃眉之急。但長期而言,低匯率即為出口補貼,正是引發川普政府不滿的結構原因之一。未來貨幣政策應避免重蹈「阻升不阻貶」的老路,轉為活用高匯率創造內需與進口新經濟模式,配合發展亞洲資產管理業務、推動金融創新,培養長期成長動能。
為爭取降稅,後續的協商,供應鏈的合作非常重要,日、韓、歐盟都已承諾相當的金額對美投資。在合理的範圍,這也是台灣可以做的。因為如果參與AI曼哈頓計畫強攻AGI力圖領先全球、STARGATE軍民科技整合平台及資料中心,以及孫正義主導的「水晶之地」AI與機器人製造生態系計畫,等於拿到全球先進科技布局入場券,況且這三者皆需台灣晶片、運算能力與工程人才的協作。政府應邀請企業聯合布局,以技術入股、設研並重的方式參與,爭取在全球AI規則制定中取得話語權,累積下一波產業升級能量。
不過,參與這些計畫並不代表利益對等。政府應堅持三項原則:台灣資金與台灣廠商的加入保障,強化台廠機會與技術前沿的參與;智慧財產權分配清楚,避免資金單向輸出,讓利潤有保障;建立常設技術合作與風險共擔機制,避免淪為「資金提供者」而非「價值創造者」。
美方未來協議亦會要求市場開放。農業的開放會有不少社會成本,而汽車、電動車、日用品、保健品與數位服務等降價,對消費者而言反是一項福音,也將促使本地企業升級與創新,跳脫長期以價格戰為主的商業模式。更深遠的意義在,市場自由化有助於推動內需成長。台灣若能藉此引進國際品牌與平台,不僅擴大中產階級的選擇權,也可建構「消費驅動成長」的新經濟模型,平衡過去過度倚賴出口的結構。
對等關稅的衝擊無可迴避。川普政府的「美國製造」、「公平貿易」路線,要求所有貿易對手國調整仰賴美國市場、享受低關稅紅利的發展模式。對台灣而言,不只是貿易衝擊,更是轉型的壓力測試,若能掌握節奏、調整布局,會是脫胎換骨很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