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關稅談判大限逼近,美國批發經銷商擔憂最壞情況恐怕到來,紛紛備妥漲價方案。摩根大通分析估算,美國批發經銷產業關稅帳單可能超過500億美元,相當於全美經濟面臨的關稅總額約一半,都是這些業者在承擔。
儘管川普政府安撫市場「不要恐慌」,但美國批發經銷商協會(NAWD)執行長兼總裁賀普林(Eric Hoplin)警告,自家產業恐承受最大衝擊,畢竟該產業占全美國內生產毛額(GDP)近三分之一。換言之,若川普大幅調高關稅,這個以薄利多銷為特色的產業,勢必得調漲價格。
此產業的公司涵蓋小型家族企業與財富500大公司,規模越小的企業可能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受貿易不確定性影響,許多企業延後大量採購,令批發經銷供應鏈面臨更多考驗。
賀普林說:「我們的供應鏈前置期較長,比零售業早幾個月運作。現在大家都想等情況明朗再進貨,免得囤積庫存。這種觀望的現象會影響藥品原料、醫材、注射器、服飾與食品等供應。」
辦公家具公司COE Distributing執行長尤因(J.D. Ewing)表示,關稅政策不夠明確,令他們難以預先規劃。
過去十年來,COE Distributing將部分供應鏈從中國大陸轉到越南、馬來西亞與台灣,也從墨西哥與加拿大進貨,部分商品則在美國生產。
物流專家表示,即便美國將歐日關稅降至15%,依然是非常高的水平。NAWD調查顯示,62%經銷商預估,2025年銷貨成本至少上漲10%。
其他研究也呈現類似結果。顧問公司IDC調查指出,65%的批發商將關稅與地緣經濟風險列為頭號威脅。IDC集團副總裁埃利斯(Simon Ellis)表示,這是一個低利潤產業,對成本波動特別敏感。他表示:「如果批發經銷商不提高價格,那根本無法消化關稅衝擊。許多公司靠庫存暫緩漲價,但這撐不了多久,終究必須調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