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801社論

美國即將集半導體大成-台灣產業面臨新機遇與挑戰

image
川普關稅大戰掀起全球半導體鏈腥風血雨。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圖/美聯社

 美國川普政府7月23日發布《America’s AI Action Plan;美國AI行動計劃》,為全球產業揭示高科技發展大勢,配合美日因對等關稅甫達成5,500億美元投資協議,加上台積電1,650億元超大晶圓廠投資案,及美國232條款措施調查,型塑成為全球科技業者緊箍咒;美國除擁有AI市場,目前已手握台灣晶圓代工、搭配日本特殊材料落地,及歐美原有優勢的高科技設備,都將為美國IC設計產業所用,美國即將完成半導體「集大成」戰略聯盟,一場重新定義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的戰略布局將全面啟動。

 美國透過史無前例的政策整合,正建構「設計在美國、製造靠盟友、集全球材料」的半導體美國新生態系,影響將遠超單一產業範疇,直接衝擊全球地緣經濟秩序。這表示過去行之有年的區域產業分工,都將徹底打破,而各國希望採取國產化替代培養本國企業的策略,恐因前進美國落地,必定面對更強、更大國際競爭的市場新競局,除了護國神山已做好準備,台系半導體供應鏈是否準備好面臨挑戰與機會?

 美國給出AI行動計劃,將半導體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明確要求簡化資料中心、半導體製造設施和能源基礎設施的許可程序,並將這些項目納入快速審批流程,顯示美國正在為AI時代的算力需求進行全面動員,軟硬並重,凸顯美國已將半導體產業視為全球霸權競爭的核心戰場。

 美日甫達成5,500億美元投資協議,根據協議,日本資金除資助日企於美國落地外,也可資助台企在美國建設半導體工廠,但前提是必須使用日本零組件或符合日本供應鏈需求。這一看似技術性的條件安排,實際上精心設計「美國設計+台灣製造+日本材料」的新三角聯盟模式。美國掌控IC設計和系統標準制定,台灣提供晶圓製造能力,日本貢獻關鍵材料技術,三方各取所長,形成了美國境內前所未有的產業協同機制。

 這種合作模式並非偶然的政策產物,是基於目前產業發展現實所設計。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主要原物料供應商中,日商供應鏈仍占壓倒性多數,台灣連續十年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材料市場,美國在晶片設計領域的絕對優勢,加上歐美在設備製造方面的傳統強勢,再結合日本在特殊材料領域經驗積累,三角聯盟在技術互補性上致臻完美狀態。更重要的是此一安排有效規避了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符合美國友岸外包戰略需求。

 然而新架構也隱含全球半導體產業權力的結構重組。美國通過資金配置、技術標準和市場審批的組合拳,實際在構建以自己為頂點的金字塔式供應鏈體系,即美國掌控產業鏈的最高價值環節和標準制定權,盟友國家雖獲參與機會,但其角色更多是在美國主導框架下專業化分工。這種模式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發展可能催生一個更集中但也更具排他性的生態。

 面對全新競局,台灣戰略選擇至關重要,須在積極參與中保持戰略自主性。台灣應該深度融入美國主導的供應鏈體系,但同時確保在關鍵技術領域保持相對獨立的研發能力和決策權。這需要在合作與自主中找到平衡點。同時,國際競合下也提供「他山之石」的學習機會,應該加強生態系建構,與其將所有資源集中少數龍頭,更應該規劃建立涵蓋設計、製造、封測、設備、材料的完整創新生態系統,扶植新應用、新服務、新設備等廠商,提升台灣整體產業韌性和國際競爭力。

 在美國「集半導體大成」的戰略中,台灣不應滿足於製造環節角色,更需重新定義自身的全球價值定位,而要努力成為技術創新和產業標準的參與制定者。這需要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國際合作等多個層面進行系統性布局,台灣才能保持既有優勢,更能開創新的發展空間,確保在未來全球科技競爭中仍可占有不容替代的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