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總統發動關稅戰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劍指中國而來,藉以改善不公平貿易行為,縮減貿易逆差,並重塑全球供應鏈,促進產業回流美國,抑制中國產業發展。惟川普近期態度丕變,調降對等關稅,又鬆綁科技管制,剛舉行的斯德哥爾摩會談,有可能持續放寬對中國緊箍咒,並在談判大限屆至之際,考慮單獨為中國延長90日,最終讓中國成為本輪關稅戰的贏家。
川普為改善巨額逆差,提振美國製造業,於4月2日宣布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基於以下原因,多數人認為中國將衝擊最巨:
首先,2024年美中貨品貿易逆差達2,950億美元,縱北京當局辯稱,該數據已較2018年4,18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低了許多,仍居美最大的逆差來源國,約占美國總逆差1.2兆美元的四分之一。且華盛頓認為,中國許多商品為規避關稅,透過越南等國洗產地流入美國市場,否則實際的逆差應應更可觀。
美國除了對中國加徵關稅外,並拉攏與其友好的東南亞國家,大幅調降越南以及印尼的對等關稅,有意強化與美國貿易;並增設防堵洗產地規範,將轉運貨物加徵二倍的關稅,其次,美國亟欲解決嚴峻的芬太尼問題,也與中國有關。據白宮今年3月報告,顯示2023年非法鴉片類藥物(主要是芬太尼)對美國造成2.7兆美元的損失。而中國是製造芬太尼所用化學品的主要來源,為此川普分別於2月與3月對中加徵10%關稅。
第三,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中,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以人權問題、國家安全等事由,進行單邊科技管制(如國防、半導體、人工智慧等),或將中國企業、研究機構與大學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國及相關國家向其供應設備與零組件,防範中國彎道超車。
川普將關稅武器化,不管對方接受何等條件或是關稅稅率,美國都不會滿足,要求談判國再度加碼。若他國有異見,或提出報復措施,川普就會實施更嚴厲的措施,逼迫其屈服。事實上,關稅不僅追求美國利益,亦是川普個人在全球權力的展現。《紐約時報》直指,關稅是川普可以支配的武器,亦是他眼中重塑全球影響力的途徑。
為何強悍的川普,明知可能會背負「TACO」罵名,還是對中國態度放軟?主因是中國以關鍵原料-稀土,反擊美國科技管制奏效,導致多國汽車和高科技業停擺。誠如本報社論日前推論,倫敦談判極可能是美中經貿關係的轉捩點。
此舉迫使美國不得不大幅削減加徵的關稅,4月對其加徵的對等關稅稅率為至54%(包含因芬太尼加徵的20%);之後因中方提出反制,一度高達145%之譜;5月第一輪日內瓦談判後,稅率直降至30%。
第二輪倫敦貿易談判後,7月初即進一步鬆綁對中的科技管制,美國商務部宣布取消對大陸晶片設計軟體(EDA)及乙烷出口限制;近期川普更不惜惹怒華盛頓的對中鷹派,批准輝達專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降規版」AI晶片H20晶片恢復出口至中國。
倫敦談判後,中國對稀土解禁90天。引用中國海關數據,6月對美出口稀土磁鐵量月增率驟增逾六倍,但較去年相比仍年減五成以上,顯示擁有全球稀土九成產量的中國,仍嚴控稀土供應。解禁期間尚且如此,遑論屆期後的態度,逼使美國再啟第三輪斯德哥爾摩談判。
談判前川普釋出北京對控制芬太尼流通「已採取重大行動」,正考慮取消相關關稅。不排除在本輪談判取消芬太尼關稅,那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將僅剩10%的基礎關稅,與美國順差國的英國同列最低稅率國。縱中國仍有過去加徵的25%關稅,但若透過關稅調降,即可大幅縮減與其他國家的關稅落差,以越南為例,二國輸美關稅稅率將拉近10個百分點,中國非出口管制產品洗產地或是轉移生產據點必要性大減,可謂是川普關稅戰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