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30社論

莫讓指標離人民的感覺愈來愈遠

image
這些日子,政府發布的數據都很漂亮,然而,現實的世界裡多數人卻感受不到數據裡的榮景。圖/本報資料照片

這些日子,政府發布的數據都很漂亮,非僅出口屢創新高,外銷訂單連5紅,工業生產更連16紅,此外,失業率創25年同月新低,月薪增幅也寫下25年同月最高的紀錄。在數據的世界裡,台灣已然薄海歡騰,一片繁華。然而,現實的世界裡多數人卻感受不到數據裡的榮景,甚至懷疑數字的真實性,這對政府統計公信力是個警訊。

就以日前發布的外銷訂單而言,今年上半年訂單金額年增16.6%,然而細算一下,不含電子、資通的訂單成長卻不到5%。依海關統計,上半年出口成長25.9%,出奇的好,然而把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資通產品加以排除,其餘出口只成長1.2%。至於工業生產的亮眼,同樣也是電子、資通所賜。

最讓人憂心的是,半導體雖可以推升出口、訂單,甚至為GDP加分,但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今年以來電子零組件僱用63萬人,占台灣總就業人口1,160萬人不到6%,即使加上資通業的受僱者也只有7.5%,意思是如今數據所呈現的繁華,90%以上的人是感受不到的,一個90%以上的人感受不到的繁華,是繁華還是諷刺?自然是諷刺了,諷刺到讓多數人會覺得政府發布的數據不可信。

平心而論,這並非統計部門刻意營造的結果,而是產業結構變化使然,不應加以苛責,雖然如此,統計部門仍有責任加以匡正,否則不只民眾誤解,府院高層也可能以為出口月月創新高,月薪屢屢破紀錄,而天真的認為民眾日子過得很幸福,殊不知有多少人仍在兼差的困境裡,甚至在工作的貧窮裡。

如何改善這個易生誤解的統計?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在編算出口、外銷訂單、工業生產指數時,另訂一個「特殊分類」,把電子零組件、資通這兩類產品加以排除,如此就可以了解傳統產業出口、生產的情況而不致高估了民眾的幸福感了。

例如,上半年出口成長25.9%,但排除電子、資通的出口只成長1.2%,兩者確有天壤之別,再如訂單、工業生產也是如此,須知,如今電子、資通兩項產品占總出口已達七成,如果不另編「特殊分類」統計,在七成的權重影響下,我們永遠不會了解其餘產業的處境,更嚴重的是,占出口三成的傳產卻創造了製造業七成的工作機會,七成工作者的感受完全被繁華的數據所淹沒,這是嚴重的問題,也是非解決不可的問題。

想想,各國如今在編消費者物價指數時,為何要多編一個核心物價指數(core price index)?就是因為三、四百項消費品的特性未盡相同,有些只漲不跌,有些易漲易跌,為看清楚長期趨勢,於是把易漲易跌的能源、蔬果加以排除,這樣就可以明白當前物價上漲究竟是長期走高,抑或是短期波動?

以這個核心物價的思維,我們可以很快的建立出口、訂單、工業生產的特殊分類統計,也就是不含電子、資通的出口情況如何?不含電子、資通的訂單還成長嗎?不含電子、資通的工業生產還創新高嗎?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讓國人了解真相,也可以避免決策者誤判,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政府統計公信力也才得以維繫。

我們呼籲統計部門,莫讓指標離人們的感覺愈來愈遠,短期而言,應儘速致力於前述這項統計的改版,於逐月發布出口、外銷訂單及工業生產指數時,同步公布不含電子零組件、資通的特殊分類統計。長期而言,更應該著手編製不含電子、資通的GDP,以讓外界了解,在半導體以外的世界裡,台灣GDP還有多少成長動能?這對日後政府規劃產業願景、就業政策也是緊要的事,至盼統計部門最高首長陳淑姿主計長,能正視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