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正27日表示,日本與美國談成的5,500億美元投資計畫不僅限於日美企業,也可能涵蓋在美設廠的台灣半導體業者,令市場看好台積電將因此受惠。但分析指出,未來實際成效仍需要觀察美方政策走向,特別是當前其對半導體產業的關稅威脅正呼之欲出。
綜合外媒報導,日本與美國上周談成的關稅協議包含一項價值5,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計畫,內容涵蓋股權、貸款及保證等形式,相對的,美方將對日本出口產品調降部分關稅。赤澤接受NHK專訪時指出,日本、美國與其他理念相近國家正共同努力,建立涵蓋關鍵技術的安全供應鏈體系,這筆5,500億美元的投資計畫正是該戰略的一環。
這項投資主要透過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與日本貿易保險公司(NEXI)執行。赤澤透露雖然名為「投資」,但實際上股權投資僅占1%至2%,大多數將以貸款與保證形式提供,降低日本企業風險。
日前外媒報導指出美方可保留高達90%投資收益,但赤澤澄清,該比例僅適用於股權回報,並不代表整體利益分配。他強調,日本透過此一協議得以避免高達10兆日圓(約677億美元)的潛在關稅,整體而言仍具高度經濟效益。
在半導體晶片關稅尚未拍板前夕,赤澤稱:「若一家台灣晶片商在美國設廠,並使用日本設備或針對日本市場進行生產,也可能成為這項計畫的投資對象。」
儘管赤澤並未直接點名,但外界普遍解讀,他所指的台灣業者包括台積電。報導稱,台積電近年積極拓展美國布局,目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三座晶圓廠,總投資金額預計超過1,000億美元,是美國先進晶片產業戰略的關鍵夥伴之一。
然而,部分分析人士認為,儘管投資架構對台灣等區域晶片業者構成潛在利多,但未來實際成效仍需要觀察美國政府的政策走向,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當前正面臨著新一波關稅威脅。
英國巴克萊銀行最新報告指出,美國預計最快在8月中旬、最遲9月針對半導體產品祭出新關稅,依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新關稅將以國安為由進行課徵。報告警告,稅率可能並非單一25%,而是分階段、差異化處理,並指出人工智慧(AI)晶片與半導體設備極可能被納入課稅清單,對全球晶片供應鏈構成長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