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卸部長職務後不久,幾位主跑財政部的記者與邱正雄餐敘。「當了這麼多年的財長,心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席間,有人拋出這個問題,平時總要花點時間仔細思索的邱正雄,這次很快回答說,「我就少了一個經濟研究室。」
習慣帶領著一群博士主持研究計畫的邱正雄,從央行空降到一牆之隔的財政部,是帶著任務而來的,他必須實現李登輝總統交付的落實「兩稅合一」政策。身邊沒有足夠的智囊,該如何是好?經濟學者出身的他,於是自己勤跑圖書館找資料,終於在英國央行總裁金恩(Mervyn King)的著作中,找到方法,即未分配盈餘加徵10%所得稅的措施。
這項措施推出之後頗具爭議,邱正雄自己也認為不夠完美,他說,稅制方案不可能過於理想,也不可能有一項做法百年維持不變,至少可在此基礎上邊做邊修改。當時和他一起推動此政策的賦稅署副署長張盛和日後接手財長,銜命處理資本利得課稅爭議時,也把這種「先求有再求好」的處理原則掛在嘴上。
李登輝共交付給邱正雄兩項任務,正好是當時財政部的兩大核心業務,兩稅合一偏向短期政治承諾的兌現,另一項則攸關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即發展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計畫。此一任務涉及部會甚多,範圍既廣又複雜,啟動討論已屬不易,自邱正雄拋出想法以來反覆論辯,終於在30年後,換了個新風貌從高雄出發。說來也巧,落實高雄亞資中心計畫的執行者,恰好是邱正雄當年部長室的秘書彭金隆。
這位李登輝口中的「亞洲最佳財政部長」,行事風格慢條斯理,說起話來不疾不徐。與邱正雄熟識的財金官員說,他的思慮細膩,少有人能出其右,所做的決策品質極好,事後看都是最佳方案,但過於聽話的個性,導致財政部的方案送到總統府後,遭到大幅修改,他也都照單全收,結果反成了次佳的方案。
出身央行又是貨幣學者的邱正雄,即使轉換跑道,仍一直很關心台灣的貨幣政策。央行當時手上能運用的籌碼,多為強力政策工具,包括重貼現率調整,收放郵政儲金轉存款等,威力強大、影響深遠,但乘數效果和遞延時間難以預料,理監事會議後宣布的結果,常與市場的預測差異甚大,跌破眼鏡的情況時有所聞。
拿此疑問去問邱正雄,他說,央行雖然每季開一次會,但要推什麼措施至少看兩個季度,甚至更長的時間,要把觀察的期間拉長,拋開眼前的干擾換角度來看問題,對央行政策的拿捏才能不偏離。
邱正雄對於台灣金融人才的培育,一直念茲在茲,尤其是跨領域人才的養成。剛到財政部時,他花了相當大的力氣,把中央存保副總經理曾國烈,調升為金融局副局長,歷練金融監理的實務,終能挑起大梁,成為金管會成立的首任銀行局長;隨著金融跨業興起,銀行與保險、證券的業務高度交叉,他認為,金融監理須配合一元化的趨勢,行政組織要調整,監理人才的交流也要超前部署。當時正趕往機場,要到海外開會的次長陳冲接到指示,要從二級主管裡提名單供他挑選。幾星期後,原證管會組長魏寶生出現在財政部,新身分是分管產險業務的保險司副司長,日後也成為金管會的首任保險局長。
這位優秀的經濟學者、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以鐵人意志日以繼夜的開會,奮力讓台灣從經濟學人的風暴名單中掙脫的大將,本來沒有念經濟的想法。手捧三國演義,在花蓮看著浪來浪去的少年邱正雄,一心想當個歷史老師,第一志願其實是師大歷史系,但因成績太優秀在老師的說服下,選擇了理論為主的台大經濟系就讀,並以優異的成績,被推薦到美國俄亥俄大學,攻讀貨幣經濟學博士學位,日後成為全亞洲地區,少數同時在產官學三領域均有亮眼成績的財金菁英。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謹以此文緬懷這位畢生奉獻給台灣、令人尊敬的財金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