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27陳碧芬/台北報導

關稅衝擊當前 近9成製造業轉嫁成本難

 台美關稅談判進入實體第四輪,台灣可能的關稅稅稅攸關企業營運,但企業準備好了嗎?中華經濟研究院調查,全體製造業有近6成(58.1%)表示,「已經或預期」關稅與相關保護主義政策影響自身或客戶之營收,卻沒有真正準備成本調整;另,50.7%尚未要求公司或與客戶協商分攤比例,尚未談妥分攤比例亦有35%。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顯示,因應川普關稅,僅有14.3%製造業回報客戶已與公司方完成「關稅或成本分攤」,且是平均近8成要求客戶分攤。業者對此表示,意即近9成台廠難以關稅把成本轉嫁出去,甚至會因為美方客戶新增關稅成本,反而要求台灣供應鏈進一步降價因應。

 根據供應鏈關係,實際上位處中游的台廠,並未收到上游大廠的通知,因此也無法進行成本轉嫁的規劃。中經院副研究員陳馨蕙強調,唯有特殊運用或客製化產品的業者,才有最大主導力要求客戶完全承擔關稅成本,如航太相關電子零組件、自有品牌消費性電子、高階自行車汽車零組件與半導體設備。

 美國已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且因台美貿易快速成長、貿易逆差擴大,成為川普政府在4月間對台祭出32%高關稅的主因。中經院調查,實際上台灣製造業有58.9%的產品直接銷售至美國,平均佔個別公司產品比重逾2成;若從供應鏈角度來看,高達66.4%製造業的下游客戶、終端運用與品牌客戶有商品銷往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