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廠2號機今年5月17日停止運轉,我國正式進入非核家園,無碳電力來源僅剩再生能源。政府原規劃以20%再生能源電力,2025年無縫取代無碳核電,但九年過去,再生能源開發進度嚴重落後(太陽光電僅達目標值的74%、風力發電更只達目標值的58%),經濟部將達標時間延至2026年11月。此期間,為維持供電穩定,並面對用電量成長,提高來自燃煤與燃氣的火力發電量成了唯一解方,「非核展綠」目標下的無碳電力充足供給,只能再等等。
經濟部能源署公布的今年前五月的發電量,各式能源發電占比中,火力(含燃煤、燃氣、燃油)為82.4%、核能為2.9%、再生能源為13.6%。由於最後一部既有核電機於5月中旬停轉,5月份的能源數據實際涵蓋了14天的無核狀態,非核前後的各式能源配比,究竟出現何種變化,值得進一步瞭解。
先看今年1月的數據。由於氣候條件有利風電於冬季大量發電,當月的風電產出高達17.0億度;同月份的日照強度不如夏季,光電產出僅7.7億度,水情不佳亦導致慣常水力發電量僅2.0億度。整體再生能源發電量(加計生質廢棄物與地熱電力)則為30.6億度,占當月總發電量的14.3%,同時間核電占比為3.4%,數值不大,但足以將排碳火電占比抑制在略高於8成的81.0%。
到5月各項數據盡皆翻轉。再生能源部分,風電產出大降至6.1億度,但光電產出增為13.8億度,水電產出因豐沛雨量達6.2億度,當月再生能源發電較1月略降為29.6億度;但因天候趨熱,用電及發電量均大增,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反而降至11.9%。核能因發電天數僅17天,占比腰斬為1.6%。當月火電產出較1月增加近40億度,推升占比登上能源署44年資料庫次高紀錄的85.4%。
火電占比最高紀錄為2017年的85.9%。當年核一、二廠的4部機組,皆因非技術因素停機,再生能源剛進入全面開發階段不久,因此火電占比創下新高,與今年5月的供電情況可謂異曲同工。
台灣的地理特性與氣候條件,影響再生能源供電的穩定性,其中又以風電為最。今年1月與5月風電發電量高低差異達64%,驗證了「夏季用電需求高,風電難獨挑大樑」的事實。光電因日照強度差異、水電因雨量多寡不一,亦受不同程度影響。各種因素均增加即時電力調度的難度。而光電於日落後歸零,更是供電穩定的最大殺手。
再生能源開發落後究竟多嚴重?以政府投入最多的光電與風電來看,2025年裝置容量目標值分別為2,000萬瓩與690萬瓩,依目前進度(1,473萬瓩與398萬瓩),注定無法於年內達標。且在非核政策下強推光、風兩電,即便開發進度落後,負面衝擊早已擴大,供電、空品、環境,無一倖免。
首先,由於光電與風電無法接受調度,為維持電網穩定,高調度彈性的燃氣發電與做為穩定基載的燃煤發電力必須共存,台電因此不敢輕易讓老舊燃煤機組除役。
其次,少了無碳基載核電,燃煤機組須續留以利穩定供電,電廠附近居民期待的減煤救空品難以實現,還徒增地方與中央的角力。
最後,為加速開發光電與風電,除了人造建物的屋頂,平地、山林與海岸皆須犧牲,讓位給光電設施與離岸風機。於是,高雄大樹區的和山光電開發案,發生山坡地毀林取電的戲碼。嘉義布袋鎮兩處滯洪池與屏東佳冬鄉海岸設置的浮動光電設施,本已造成環境生態衝擊,沒想到,一個中度颱風襲擊不僅導致光電設施毀損,更產出大量報廢垃圾。
近日連續出包的光電案場,加總年發電量不及台灣年發電量的千分之一,但占用土地與海岸面積高達數百公頃,廢棄物產生量達數千公噸,是否值得重新整建、恢復開發,並繼續挑戰日後出現的颱風?答案非常明顯。
伴隨非核家園而來的火電占比大躍進,以及無法通過風災考驗的光電,都是須解決的問題。解決之道其實近在眼前,該做的,只是放下能源選項的意識形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