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23楊晴安/綜合報導

陸貨洗產地 泰企恐淪幫凶

智庫示警泰經濟正面臨結構性轉變

 美國總統川普祭出關稅戰,以高額關稅防堵中國商品流入美國,卻難防止透過第三國轉口貿易途徑。泰國SCB銀行經濟智庫(SCBEIC)研究指出,近3,000家泰國製造業者面臨協助中國商品洗產地以規避關稅的風險,警告泰國經濟正面臨結構性轉變。

 泰國民族報(NationThailand)日前引述SCBEIC研究顯示,泰國經濟結構正在從生產國,轉變為全球供應鏈的中轉站。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已成為泰國最大交易夥伴,占泰國進口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據統計,泰國進口商品占GDP的比重在2024年達53%,創12年來最高水準,並導致泰國連續第三年出現貿易逆差。

 有跡象表明,泰國近3,000家製造業可能主要以「買賣」的形式營運,其中一些企業可能從事涉及虛假陳述產品原產地,面臨協助中國貨品洗產地的風險。

 報告指出,近年泰國進口額加速成長原因包括:中國因經濟放緩,出口過剩產能,中國對泰國的出口額增速幾乎是全球平均的4倍;跨境電商平台蓬勃發展,愈來愈受到泰國消費者歡迎。

 第三則是進口比重較高的企業正在崛起,包括建築、餐飲、服務業和電子、鋼鐵、塑膠等製造業,除了為泰國經濟創造低附加價值外,其中一些企業在泰國投資可能是為了規避西方國家的關稅,因此其業務主要集中在進口貨物後再進行組裝,然後再出口到第三國。

 然而,進口商品同時取代泰國國內生產的商品,鋼鐵、塑膠和汽車等泰國主要產業,愈加依賴中國供應鏈,反而導致國內製造業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