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自2022年推出ChatGPT以來迅速崛起,成為AI產業領導業者,如今用戶突破8億人,估值也高達3,000億美元,但摩根大通最新報告卻示警OpenAI看似穩固的「王座」,正面臨來自內部治理與外部競爭的雙重壓力,前景並不如外界所想般樂觀。
摩根大通近日宣布拓展研究領域,首度將未上市公司列入研究對象,而第一批發表的報告便鎖定OpenAI。報告指出,OpenAI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競爭優勢正快速削弱。根據大型語言模型評比平台 LM Arena平台的用戶評比數據,OpenAI過去用戶評比排名全球第一的GPT-4模型,如今名次掉到第95名,取而代之的是Google的Gemini 2.5 Pro及DeepSeek的R1模型。這些模型主打更高性價比與更新速度,使AI模型加速走向商品化,進入價格戰階段。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OpenAI已被迫將新一代模型o3的API價格大砍80%。這對高度依賴訂閱與API收費的OpenAI而言,無疑是重大挑戰。摩根大通在報告中指出,OpenAI單靠現有商業模式難以為繼,必須升級為涵蓋AI模型與硬體的生態圈,才能帶來新的成長動能。
OpenAI為了應付市場競爭已啟動三大轉型策略,首先是進軍AI代理領域。OpenAI在今年5月推出雲端軟體開發工具Codex,又在7月推出可執行複雜任務的ChatGPT Agent。OpenAI預期2029年AI代理業務營收可望從目前的30億美元成長至290億美元。
OpenAI的第二大轉型策略是發展硬體,為此OpenAI特地在今年5月收購蘋果前設計總監艾弗(Jony Ive)創立的硬體新創公司io Products,力圖改變人機互動模式。第三大策略是增加更多營收來源,包括企業顧問服務與廣告營收。
然而,OpenAI更棘手的問題來自企業架構。該公司由非營利組織控制營利實體的特殊設計,原意是平衡商業與使命,卻日益成為發展阻力。去年執行長罷免風波,以及因微軟併購WindSurf IP導致相關收購案破局,皆顯示OpenAI企業架構存在重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