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查報告顯示,「關稅」和「產能過剩」是在中國的美國企業最有感的兩大挑戰,且排名均大幅提升,前者從去年第八名升至今年第二名,後者則從去年第17名,躍至今年第九名;此外,近半數在中國的大型美企表示,受到中國產能過剩等負面因素影響,逾四分之一美企考慮撤出中國市場。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16日發布2025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調查時間為今年3至5月,時間橫跨美國4月初宣布對等關稅、中國實施稀土禁運等報復措施、中美日內瓦談判等事件,期間共有130家在中國投資的美企參與調查,其中逾半數去年在中國的營收超過5億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17日報導,調查發現,42%的受訪美企坦言,在中國營運確實受到中國產能過剩的衝擊,高於去年調查報告的25%。這是自2016年以來,產能過剩首度重回美企在中國營運所面臨的十大挑戰之一。
USCBC會長譚森(Sean Stein)指出,「企業獲利空間正在縮小,風險卻不斷上升,中國政府對於外資放緩投資腳步,不應該感到意外。」
報告指出,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已從鋼鐵等傳統工業,擴散至醫療、消費品等多個新興產業。在受到衝擊的美企中,高達81%業者表示,激烈的價格競爭正壓低產品售價,侵蝕原本就有限的利潤空間。
儘管中美正處於「關稅休兵」狀態,但多重挑戰仍重創美企信心。調查顯示,不到一半的美企對未來5年在中國的營運持樂觀態度。此外,逾四分之一的美企表示正在撤離或考慮撤出中國市場,較去年的19%明顯上升。
事實上,中國政府近來高度重視產能過剩問題,並宣示整頓,但以太陽能產業為例,受產能過剩與價格戰拖累,2025年上半年多家A股上市公司仍深陷虧損。「矽王」合盛矽業預估上半年虧損人民幣(下同)3億至4億元,為上市以來首見期中財報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