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16日在第三屆鏈博會開幕式上表示,國際間應攜手建構包容性更強的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並且不點名批評美國,以「去風險」為由干預市場,以加徵關稅和限制措施等手段,進行所謂的製造業回流。強調堅決反對人為的把經貿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泛安全化。
何立峰致詞時提出三點倡議:一、深化分工協作,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維護者。二、堅持開放包容,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互利共贏的推動者。三、把握發展大勢,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發展的建設者。
何立峰表示,分工協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經濟的高效循環離不開要素的流動暢通,人為破壞國際分工,只會推高企業的成本,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損害各國人民的福祉。目前一些國家以「去風險」為由干預市場,以加徵關稅和限制措施等手段,進行所謂的製造業回流,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複建設增多,拉低全球經濟整體的運行效率。
何立峰指出,自由貿易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開放包容是人類繁榮進步的基本條件,互利共贏是民心所向,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
要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堅決反對人為的把經貿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泛安全化,共同維護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建構匯集面更廣、包容性更強的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
鏈博會期間還發表全球供應鏈指數矩陣。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院長趙萍16日,對供應鏈的外部環境、連接程度、創新水準、發展韌性進行全面評估。趙萍表示,全球供應鏈的內在韌性仍相對脆弱,韌性指數上升的幅度小於其他三個指數,且波動幅度很大。然而,當促進指數、連接指數和創新指數中,任何一個指數下降時,韌性指數就會下降,顯示全球供應鏈的內在品質較不穩定,容易受內外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
至於全球供應鏈韌性水準的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當促進指數、連接指數、創新指數三者同時上升時,韌性指數才會上升。反映出只有全球供應鏈促進體系相關各方共同出力,才能全面提升供應鏈的發展環境,供應鏈的連接程度,以及供應鏈的創新能力,最終增強全球供應鏈的韌性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