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17社論

一場兆元的川普關稅課對台啟示

image
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的關稅戰,或許是台灣企業脫離「低價代工」的轉捩點。圖/美聯社

川普自美東時間7月7日起陸續公布對全球各國的最新關稅清單,截至15日,已有20多個國家或地區收到通知函。其中不乏看似無特定模式的稅率調整,巴西稅率一舉提高至50%,為目前最高。日本、菲律賓、汶萊及馬來西亞、歐盟、加拿大與墨西哥均較「解放日」的水準微幅上調。不可否認,川普新一波關稅進一步升高全球貿易緊張情勢,也加劇企業供應鏈重組壓力。台灣尚未收到關稅信函,各界都在猜最終稅率落在何處?與其跟風猜測稅率,政府及企業不如好好思考,川普這一場兆元的關稅課帶來何種啟示,亟思因應策略。

首先,在川普第一任期發起的美中貿易戰後,跨國企業為避免遭到高關稅衝擊,紛紛加速「去中國化」與產地轉移行動,將部分生產鏈移往越南、印度、墨西哥與東歐地區,進一步推動「中國+1」與區域供應鏈策略,但也同步拉高生產成本與營運複雜度。此外,為符合原產地規範避免關稅追查,許多企業須重新設計貿易路徑與報關流程,並善用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加入區域經濟合作(如CPTPP、RCEP)降低關稅成本。

川普這次的對等關稅最主要目標還是中國大陸,但為防洗產地,包括東南亞國家、加拿大、墨西哥、歐盟等國或地區均不放過。這重大的改變,迫使企業重新思考戰略布局。美國是很重要的經濟體,也是很重要的市場,但全世界除美國之外,還有其餘74%的市場值得努力,企業提高美國以外市場的開發,由「單一依賴美國市場」轉向「多極市場分散布局」,以強化韌性與彈性,儼然當務之急。

其次,在技術與高附加價值領域,各國積極扶植本土半導體、電動車與關鍵材料等戰略產業,搶占全球供應鏈主導權,躍升為全球地緣政治中的核心。護國神山台積電因技術領先,難被取代,因而具有議價能力及享有高毛利率,有足夠條件可因應關稅及匯率升值的壓力。台灣長期依賴代工模式,雖具生產效率與品質優勢,但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低毛利、高出貨」的營運模式將受嚴重壓縮。企業應走向「微笑曲線」兩端,即強化品牌、設計、研發與系統整合能力。從「代工思維」轉向「品牌思維」,走向全球市場,進行提高毛利率、營益率,降低匯率波動與關稅的衝擊。

再者,強化財務韌性,匯率避險與靈活調度資金亦是不可或缺。今年4月新台幣仍在33元附近,但因美元資產遭拋售、美元走貶、熱錢流入及出口商拋匯等外在因素,以及與美關稅談判期間,央行未大舉進場干預所致。5月初新台幣開始急升,單月大漲2.088元、漲幅6.98%,為1989年以來最大單月升幅。進入6月還是升不停, 6月27日盤中升破29整數關卡。且6月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NEER)及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雙雙續揚,創下近幾月新高。7月進入緩升階段。截至7月15日的央行統計,美元指數自2024年底以來貶值9.7%,而台幣則升值11.87%,居亞洲貨幣之首。

關稅加匯損衝擊大,體質較弱的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壓力,最終招架不住,被迫關廠。台幣升值已逾三個月,經濟部最近召開記者會,端出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援的措施,仍需關注政策的落實情況,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相關單位更宜建立早期預警系統,提前防範未來可能的變化,才是上策。

危機中總藏有轉機。若能將川普的對等關稅視為一場國際經濟壓力測試,另類金融海嘯。學習如何面對、解決才是治本之道。關稅戰或可迫使台灣企業脫離「低價代工」,轉向高附加價值、創新導向、靈活因應的經營模式。這場兆元關稅課,或許是台灣產業體質轉型升級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