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14社論

長照3.0和活好與安老之間的距離

image
面對勢不可逆的高齡社會,「長照3.0規劃」是「安老」很重要的一步,提高住宿機構服務比例、幫助照顧者不離職以及提高長照服務涵蓋率。圖/本報資料照片

面對超高齡社會迎面襲來,行政院日前通過了「長照3.0規劃」,預計明年上路。只是,這項以「健康老化、在地安老、安寧善終」為願景的政策藍圖,真的觸及了高齡社會中最迫切的需要嗎?

 「健康老化、在地安老、安寧善終」的願景,說白了其實就是「活好、安老」。從「活好,安老」四個字檢視「長照3.0規劃」,雖然有不少突破之舉,例如將「年輕型失智者」納入服務對象,對有年輕型失智症家庭而言,是一道曙光。然而整個方案依然局限在「技術上的擴大」。

 事實上,政府推出的對策與願景,與日本、韓國的已實施的相關措施差別不大,特別是韓國從2018年進入高齡化社會以來陸續祭出不少措施和補助,卻始終難以讓多數韓國高齡者們「活好、安老」。

 韓國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65歲以上高齡者勞參率」第二高的國家,逾30%。且多數是因經濟因素而不得不勞動。「無法退休」、「窮忙到死」這些詞彙,在韓國早已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每三位高齡者就有一人是要真實面對的現實。

 韓國多數高齡者們無法「活好、安老」的關鍵緣於社會長期的貧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均,高齡就業不易等,這也是韓國「窮忙到死」的老後貧窮率為OECD國家中最為嚴重的主因。依據OECD最新統計,韓國老後貧窮率超過40%,日本則約19%,台灣則大約是20%。

 當相對不窮的日本都有所謂「下流老人」問題時,台灣或許不到韓國「窮忙到死」的悲慘現況,然而,當生活四周漸漸多了高齡工作者,不論是在速食店、在超商、乃至公車上的駕駛,都有愈來愈多的高齡者提供服務時,勢必要嚴肅思索終將要面對的一個非常現實的課題與未來,況且,鄰國的日本與韓國已經預先描繪出來了。

 事實上,高齡者實際面臨的困境,在「安老」前,往往因為體力不如年輕壯年時,只能從事「輕度」的體力活,也往往因為不如年輕人靈活,在職場上很容易被抱怨,同時,多數企業主其實是偏好雇用年輕人加以培訓,也間接壓縮高齡者的就業機會與選擇。

 即便仍能保有工作,或有就業機會,企業主也往往偏向給予次要任務,領到的薪資級距也有落差,甚至淪為領最低薪資的「高齡打工族」…。這也往往會造成惡性循環:高齡者工作中,萬一不小心受了傷,可能當天、當月的收入連付醫療費都不夠。

 即使有些高齡者因在職場的資歷夠深、權力夠大,可以持續工作,但在科技與日俱變的時代,若高齡者沒有打開心胸,學習處處可見的新科技,在職場上恐怕也難以承接「經驗傳承」的腦力活,這又住往會陷入另一個循環:恐被安排到次要任務,甚或需要尋求其他就業機會。

 面對勢不可逆的高齡社會,問題是一環扣一環,「長照3.0規劃」是「活好、安老」的其中一步,也是「安老」很重要的一步:提高住宿機構服務比例、幫助照顧者不離職以及提高長照服務涵蓋率,同時也將交通和空間改造,建構友善自主的生活環境。

 然而,要做到「活好」到「安老」,可能還需要幫助中高齡持續或是重新回到職場。而這不能只是「長照3.0」技術上的擴大,必須是思維上的全新思考,且不只是銀髮世代要打開心胸接受新世代,中壯與世輕世代也要有包容與同理心。

 更重要的是,在台灣已經邁入超高齡社會的當下,若要落實總統賴清德欲打造「健康台灣」的施政目標,就要從科技、傳統產業到社福、醫療、教育、勞動等相關政策都需要重新思考並配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