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11陳欣文/台北報導

TISA退休理財系列報導 國泰投信:TISA三優勢打造長期投資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但民眾的退休準備普遍不足,據金管會統計,大多數人仰賴的是勞保、勞退這兩支柱,而第三支柱—個人自主儲蓄與投資—明顯偏弱,凸顯國人在退休理財上的迫切需求,TISA制度也因此而誕生。國泰投信投研總處協理楊正豪表示,TISA是政府希望建立長期投資的文化,「定期定額」、「長期持有」、「低成本」既是三大核心原則,也是三大優勢,提供國人解決自主儲蓄與投資的問題。

楊正豪認為,TISA與T級別基金的推出,不只是金融產品上的創新,更是一場投資文化的轉變。希望民眾可從炒短線、存定存的投資習慣,慢慢轉向以退休為目標、強調紀律與時間價值的長期理財模式。這是一場必要的改革,也是全民共同面對未來退休挑戰的一個解方。

其中費用降低代表制度的誠意。T級別基金最低管理費甚至到0.5%,這已是業界極低水準。投信業者願意配合讓利,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量大勝於利潤」,也看出大家對這個制度的期待。

楊正豪指出,其實類似TISA的概念從基富通基金平台的「好享退」退休專案就開始了,他以當時在平台中的國泰泰享退系列204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為例,基金淨值從10元成長到16.94(2025/7/4),成立五年多來歷經疫情、升息、通膨等多重市場風險,但依然透過資產配置與長期持有,交出穩定報酬,這正是基金作為退休工具的價值所在。

「基金相對於直接買股票,其實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是更友善的選擇。」楊正豪說,基金由專業團隊操作,免去選股難題,投資人可以透過定期定額強迫儲蓄、平均成本,堅持長期持有就有機會享受時間與複利效果。

楊正豪強調,退休理財要及早不是口號,而是因為時間可以放大複利效應,晚十年開始就可能差出一倍,建立「定期定額+長期持有」的習慣,對多數民眾來說,這是最容易複製和成功的模式之一。

 另外,他也提醒投資人,不應過度重視配息,要注意總報酬與累積資產,配息固然吸引人,但年輕人應優先考慮資本成長,等資產夠大後再談現金流。

退休計畫攸關自己的老年退休生活,「慎選基金標的、善用平台低成本優勢」的起步,已由政府的TISA架構起來,自己的退休第三支柱要靠自己提早布局,政府的角色是搭橋,真正要走過去的還是投資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