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川普關稅戰進入第二回合延長賽,加上上半年匯率波動大,新台幣兌美元狂升值,金融業對美曝險居海外曝險之冠,在匯損壓力下,金融業持續透過避險策略、股票收入來挽救匯損。金管會10日公布最新統計,截至5月底,銀行、證券業對美曝險明顯增加,壽險業則在匯損壓力加劇下,挾著三項金管會祭出的暫行措施,預期6月半年報將成為上半年金融業「財報修容」的重頭戲。
金管會10日公布截至5月底,銀行業、證券業對美曝險狀況,銀行業高達3兆9,050億元,年增696億元,證券業達904.6億元,年增272.4億元,創下近一年半新高,至於持有大批美債的壽險業對美曝險,金管會表示不便透露,強調今年已祭出多項方案助壽險抗匯損。
銀行局主秘張嘉魁說,美國仍是我銀行業最大曝險國,二至五名依序為澳洲、日本、大陸、香港。截至今年5月底,銀行業對美國曝險金額主要來自授信增加,部位最大是投資,歷史高點仍在今年1月。
針對國銀海外風險控管,除三大常設控管措施,金管會6月24日舉行總經理聯繫會議中,提醒各銀行需密切關注國際經濟情勢變化,滾動式調整曝險策略,並加強海外分支機構及子公司的風險控管,以強化整體監管機制。
保險業方面,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保險業對美國的投資多為長年期、投資等級債券,近期新台幣升值,換算後的曝險金額較去年略有減少。
因應國際金融情勢變化帶來的資本市場波動,金管會6月12日發布新聞稿宣布啟動暫行措施,6月30日發布細部規定,包括RBC匯率風險採半年日均價計算、調整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計提基礎,可部分釋出責任準備金,並可增加一次壽險業申請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過渡措施的補考機會,可用9月季報申請補考。
證期局主秘黃仲豪說明,至今年5月底,證券期貨業對美國的曝險金額為904.6億元,年增272.44億元,創近一年半新高,主要是買國外債券,證券業本來就有海外風險控管機制,像證券商持有外國有價證券,不得超過該證券業淨值30%。